《翁文簡公集》:「燕山去神京百里而近,國朝諸陵寢在 焉,更名天壽。」
《兩京求舊錄》,天壽山陵擇地,或云江西廖均卿,或云 山東王賢。賢字惟善,中永樂辛卯鄉試,以鄢陵訓導 擢戶科給事中,陞光祿寺少卿,尋遷順天府尹。《實錄》 暨《兗州府志》皆未言其精青鳥之術,所聞異辭,難以 懸定也。
《治平略》:「居庸東折玉帶、神嶺諸山,若抱若拱,八陵在 焉。」
《昌平山水記》:「陵故為康家莊,長陵之東百餘步,有土 一丘,康老葬焉。康老者,明初以前人也。文皇帝卜斯 地,作山陵曰:『安死者人之同情也』。命勿去。」
自州西門而北,六里至陵下,有白石坊一座五架,又 北有石橋三空。又二里至大紅門,門三道,東西二角 門。門外東西各有碑刻,曰:「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入門 一里,有碑亭,重簷四出,陛中有穹碑,高三丈餘,龍頭 龜趺,題曰《大明長陵神功聖德碑》,仁宗皇帝御製文 也。亭外四隅有石柱四,俱刻交龍環之。其東有行宮 《神功聖德》。碑之前可二里,為櫺星門,門三道,俗名「龍 鳳門。」門之前有石人十二,四勳臣四,文臣四、武臣。石 獸二十四,四馬四,麒麟四,象四,駱駝四,獬豸四,獅子 各二,立二蹲,近者立,遠者蹲。石柱二,刻雲氣,並夾侍 神路之旁。迤邐而南,以按乎碑亭。碑文後書:「洪熙元 年四月十七日,孝子嗣皇帝某謹述」,蓋文成而碑未 立。宣帝十年四月辛酉,修長陵、獻陵,始置石人、石馬 等于御道東西,十月己酉,建《長陵神功聖德碑》。是時 仁孝皇后之葬二十有三年,太宗文皇帝之葬亦十 有一年矣,然而始立者,重民力也。櫺星門北一里半 為山坡,坡西少南有舊行宮,土垣一周,坡北一里有 石橋五空,又北二百步有大石橋七空。大石橋東北 一里許有新行宮,宮有感思殿,宮東南有工部廠及 內監公署。大石橋正北二里有石橋五空。又二里至 長陵。殿門神道:自嘉靖十五年世宗謁陵,始命以石 甃。自大紅門以內,蒼松翠柏,無慮數十萬株,今盡矣。 《肅松錄》:「出昌平州東門數里入伽藍口,又三里為永 陵園」,園後曰蔣山。山腹有神仙洞,洞不甚深,鐫字于 旁曰:「蜿蜒龍脊山、吞月、磊砢雲根。」洞有天,上懸一石, 如覆鐘狀。山上有三清殿。復行三里,度一溪,溪西有 七鳳橋,長陵神道東流之水經焉。旁有井,故地名玉 井灣。北有工部廠,與龍王廟並。廟碑三,弘治、嘉靖、萬 曆中,太監王定、張保山、潘朝用所立。廠碑二:其一,思 陵,命太監魏國徵掌昌、宣軍務敕諭,其一,翰林韓四 維所為記也。定與保山、朝用皆為工部廠員,命掌鎮 兵,則自國徵始。繼之者,王希忠、申之秀也。希忠後死 亂軍中,之秀見賊陷京城,削髮去為僧,有司香太監 貫宗云然。又行里許,為德陵神宮監。又半里許,名「東 井」,相傳成祖八妃葬此。少北渡一小石橋為德陵。陵 西向面大溪。過大石橋而西至永陵。再西而北至景 陵。由長陵西下坡渡石橋為獻陵。又度小石橋為慶 陵。再渡石橋二,為裕陵。松左右成列。再西見碑樓,出 松林中,度一大石橋,抵碑樓下,則茂陵也。松列樓外 者存二十二株,列樓以內至祾恩門者三十六株。自 祾恩門入,難以數計矣。由茂陵神馬廠、神宮監而西 三四里,度一大石橋至泰陵。渡溪而南至康陵,折而 北為錐石口。自溪而東有斷橋,循麓右轉,復渡溪水, 上一岡至定陵。少南為西井,再南為萬妃墳。又南則 昭陵,東至思陵。
《燕都游覽志》:「天壽山陵前有鳳凰山,後有黃花鎮,左 有蟒山,右有虎峪,東西山口,兩水會流于朝宗河。文 皇帝葬所曰康家莊,是為長陵;次皇山,距長陵一里 有半是為獻陵;次黑山,距獻陵三里是為景陵;次石 門山,距景陵六里是為裕陵;次寶山,距裕陵二里是 為茂陵;次史家山,距茂陵二里是為泰陵;次金嶺山」, 距泰陵三里是為「康陵。」次陽翠嶺,距康陵十六里是 為「永陵。」次大峪山,距永陵九里是為昭陵。次亦名「大 峪山」,距昭陵一里是為定陵。次皇山二嶺,距定陵五 里是為慶陵。
《肅松錄》:「德陵葬雙鎖山潭子峪,在永陵東北。思陵葬 錦屏山小紅門內。」
《燕都游覽志》:「皇陵入路,第一層,龍沙帶崖。第二層白 玉石坊,在紅門之南,嘉靖十九年建。坊北石橋,橋南 二喬松,北瞰流泉,松柏左右列各六行。第三層自坊 內行松陰中,三里許至紅門,下馬步入門內,左為拂 塵殿,圍牆正殿二層,群室六十餘楹。皇帝謁陵,至此 更衣,左右槐樹,正寢二殿,群圍房各五百餘間。第四」 層至龍鳳門,黃綠琉璃甃治,門內外白玉石華表柱 各二,雕蟠龍,色如乾黃玉。門內外石橋七座,白玉石 為闌。第五層至碑樓,洪熙元年建,碑高十許丈,無字。 第六層至櫺星門,門左右列雕龍,白玉石柱、石人、石 馬、麒麟、象、虎、駱駝、犀牛、獅子。
《菊隱紀聞》:明初有玉鴿十二從南方來,飛集燕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