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7 (1700-1725).djvu/4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方輿紀要》:「蘇家橋在縣東二十里,當往來之孔道。靖 難初,燕王自」固安縣度巨馬河,駐師蘇家橋即此。 《日下紀聞》按蘇橋,縣志謂蘇明允故蹟,載詩云:「蘇公 曾授文安簿,河上蘇橋自昔傳。」然明允為文安主簿, 以修禮書授秩,未嘗赴州也。

《太平寰宇記》:「樂巨叔墓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樂毅伐 齊後,從燕入趙。毅生間,間生巨叔,毅封昌國君。至漢 高祖,求毅之後,封巨叔為華城君,卒葬於此。」

《文安縣志》:「元平章政事王伯勝墓在縣治東南二十 五里岳村,墓道有碑。」

《文安縣志》:「唐御史董甫墓在城西南安祖店。萬曆初, 土人掘得墓石,乃裴晉公撰文。」

相公莊唐工部尚書張仁憲故里,有《神道碑》在莊北。 其東南道左有相公祠。

《集古錄目》:「唐《張仁憲神道碑》,幽州節度掌書記李儉 撰,幽州節度參軍蔡陵八分書并篆額。仁憲字仁憲, 官至太子中允。其孫仲武為盧龍節度使,追贈仁憲 為工部尚書。碑以大中二年立,在文安縣。」

《太平寰宇記》:「三角城,在縣西北二十里,石勒築以備 燕。」

《方輿紀要》:「廣陵城在縣西北二十里,與保定縣接界。 宋時聚糧于此,以守益津關。」

《文安縣志》:「趙君廟今名仙公堂,在近郭莊。」

《文安縣志》:「舊文安城,《寰宇記》在縣東北三十里,今柳 河有古城,正當艮隅,即文安故城無疑矣。上有漢縣 令趙夔祠。」

《方輿紀要》:「安平砦,在縣西北三十里,宋置,金廢。」 《太平寰宇記》:「滹沱河水在縣西北三十里,又東溢為 趙淀。」今川原改易滹沱,經縣東南,不經縣西。

《日下紀聞》:「狐狸砦,俗謂之掘鯉淀。」按掘鯉之淀,見左 思《魏都賦》。

元尚野《重修文廟記略》:「文安廟學,貞祐甲戌,金主南 渡,焚蕩殆盡,僅存大觀八行之碑。遼金祚終,皇元受 命,肇開貢舉,草昧漸革。世祖潛藩,賓禮師儒,務先學 校。至元三年,敕上都建孔子廟,用敦化源。文安近在 畿內,無以應德意。二仲釋奠,即其故基,表以草幕,觀 者惻然。八年辛未,縣設教諭,以邑儒董君榮為之。」董 君素有興復議,即言於縣,不獲所請。以屋賃錢合若 干緡,伐木湯川,往返千里,三歷寒暑,眾材始具。不期 月,禮殿四楹鼎鼎宏敞靚深,先聖先師十哲,像設顯 嚴。惟從祀之室,大成之門,經畫井井,未克備舉。董君 既沒,子道清學正,孫禎,教諭承其事。大德辛丑後,以 講堂前以櫺星,至大四年,以雀育廡瓦易版以㼧。初, 講堂有闕,至是戶牖端朗,階址堅整,燦然一新。縣侯 李侯伻來請,文勒於石。

《括地志》:「武平亭在文安縣北七十二里,今名渭城 城。」《蒙記》:「南北盧蒲城,在文安縣西二十七里,齊侯放 盧蒲嫳於此。」

李時《修城記略》:「正德辛未,河北盜起,摽掠諸州縣,文 安荼毒最甚,坐城之廢故也。歲癸酉,齊東王君來尹 是邑,集耆老并力交作興役,於甲戌乙亥秋訖工。」 《長安客話》:「霸州苦水,而文安形如釜底,尤為諸水所 匯。其苑家口、會同河與栲栳圈新挑河,各東西相去 約二十里。北岸屬霸州,南岸屬文安,各築高堤文安 約」六七十里,霸州約五六十里,屹如長城。累年有秋, 實賴於此。但築堤愈高,壅水愈甚,故議者謂「京師之 南水害以霸州、文安為之阻也。」

文安縣舊志,嘗細考文邑之水自西北來者九,曰蘆 溝、拒馬、夾河、琉璃、胡良、桑乾、烏流、白澗、白溝;自西南 來者六,曰黑牛、一畝泉、方順、唐河、沙河、磁河,共十五 河。據《水經》《史》《漢一統志》,益津、易水,鄚縣邑乘河,奚啻 十五,況桑乾即蘆溝,止十四云。水自霸州注者,為廣 陽、涿水、范水、鹽溝水、蘆溝河、胡良河、拒馬河、夾河、琉 璃河、沙河、龍泉河、玉帶河、磁河、汊河、霸水,共十五河, 惟桑乾最大。自雄縣安州注者,為「白溝河、梁河、土尾 河、徐河、方順河、長流河、溫義河、馬村河、紫泉河、五里 河、拒馬河、白澗河、唐河、沙河、滋河、滹沱河、雄河、鴉兒 河、遒欄河、邪水、易水、女思谷水、濡水、淶水、雷溪、子莊 溪、清苑河、石橋河、一畝泉、雞距泉」,共三十河,惟白溝 最大。自河間任丘注者,為滹沱河、滱水、西韓河、甘淘 河、即冶河、綿蔓河、松楊河、衛河、濊河、泒河、臙脂河、當 城河、告河、濁漳河、清漳河、夾河、橫水、倒馬關水、漕河、 高陽河、長豐渠、五官淀共二十一河,惟滹沱河最大。 水自任丘注者,經城東半截河,抵東莊橋,由陵城武 溘淀匯於王村口數步之渠,此廖家等口所以易決。 由高陽、新城、雄縣注者,匯於毛兒灣,此黑牛等口所 以易決。然猶南北分流,河濼漫衍,至保定縣北鹿畽 村,河止數武,悉納眾流,且土脈疏鹵,雜以沙礫,俗名 「雞土地形陡峻,直受奔衝。此鹿畽口之決,較廖家、 黑牛等處最險而更捷也。迤邐不數里,至霸州口頭, 又會桑乾、琉璃九河,共會於通惠河,直射南堤,此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