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8 (1700-1725).djvu/10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六十九卷目錄

 保定府部彙考三

  保定府城池考

  保定府關梁考

職方典第六十九卷

保定府部彙考三

保定府城池考     府縣志合載

本府。清苑縣附郭。

城之始建無所考。金貞祐初,墮城,屠居民殆盡,丘墟者十七年,元大將張柔自滿城移鎮,始復其城。在一畝泉之陽。周圍計十二里三百三十步。高三丈五尺,上闊一丈五尺,下闊三丈五尺,濠闊五丈,深三丈。明建文四年,都督孟善甃四門修女牆。舊制,南門三,今存一。東、西兩門故址猶存。南、西、北水門三,引泉水穿城西入,南北出,今廢。弘治五年,都指揮張溥重修。嗣後隆慶初,知府張烈文建《修城》之議,賈淇、章時鸞繼成之,完固雄峙,燕南。

按:《清苑縣舊志》云:郡城舊原土築,郡守張晴湖首倡甎砌,賈近皋繼之。然所修止東北一隅耳。克終厥事,大都張孟泉力也。堅完雄固,言言屹屹,誠為千載永圖。但護城河僅可一二丈,淺隘特甚。當事者雖建有閘座,以時蓄洩,然水性就下,終難以挽其東注之勢。而土性疏散,旋挑旋淤,徒費工力,至來有城無池之嘆。論者謂宜倣都城護城河之制,於繩兒店東北建滾水壩一道,使涸則環城周流潦亦可通行無滯,庶河水常蓄,足稱金湯兩固。如此不獨可為設險之備,且水勢停蓄,風氣完固,又多魚藕菱芡之利。況河身不甚深廣,費小利大,乃久未有舉行者,豈事固有待耶?有專城之責者,尚其念之。

按《縣志》,「邑附郭以郡城為城。舊六門,今併為四。東曰瀛海,南曰蠡吾,西曰華山,北曰拱極。門樓四,鋪四十九,敵臺八十一。四關:東關長半里,南關長一里,西關長二里,北關長三里。」

外州縣

滿城縣城 ,舊屬土城,周圍四里餘,高一丈五尺,闊一丈二尺,濠深廣各一丈。城止二門,南曰「朝陽」 ,北曰「拱極」 ,相傳蕭太后所築。明成化十一年,知縣李思明易以甎石門垛,城門上建樓各三間。二十年,知縣張濬於四隅各建角樓一座。正德十一年知縣張憲,嘉靖六年知縣段錞,二十九年知縣袁欽儒,遞加增修。城高二丈五尺,築敵臺二十八座。隆慶三年,知縣周恩大增修甕城,各建敵樓一座,視前加壯麗焉。

按《縣志》,康熙十八年冬,知縣裴國禎捐資,併勸募庠生彭昌齡、方可際、郭晉鋪商人等義助,重修南北城門樓二座,南北甕城敵樓二座,四隅角樓四座,守城鋪二十六間。通撤故易新,遍施黝堊,丹青輝映。補修垛牆數十丈,巍煥大觀,屹然堅城云。扁南門曰「迎恩」 、北門曰「拱極、石額。」 南門曰「玉川、古郡」 ,北門曰「金湯重固。」

安肅縣城 有二:北城周圍四里,高三丈,闊一丈五尺。五代時,晉因梁來侵,命李存審為內外藩使,夾河築二城以拒梁,歷年既久。至宋,以楊延朗為團練使討契丹,特修二城以守之。今惟北城尚存。門二,南曰「來遠」 ,北曰「拱宸」 ,惟門甎甃,餘皆土築。

按《縣志》,城上垛口共五百零九個,皆有箭眼,四角列置砲臺,綢繆甚固。門樓二座:南曰來遠門樓,題「畿輔金湯」 ;北曰拱宸門樓,題「神京保障。」 城外敵臺一座,門外弔橋各一座。

定興縣城 ,金大定七年土築,周圍五里八十步,高二丈,闊一丈五尺,池深八尺。明成化四年,知縣郭質增高五尺。門四:東曰迎陽,西曰天慶,南曰迎熏,北曰廣化。嘉靖五年,知縣宗鉞建北門樓,題曰《百樓遺概》。十三年,創敵臺十有六,係知縣張繡建。天啟六年大水,城崩,知縣王永吉重修。崇禎九年,奉檄繕城,益加高厚。

皇清順治九年、十年,霪雨城圮,知縣王德新築。

按《縣志》,邑所距之郡邑,城皆甓也,邑則築土。考《史》統萬城雄西嵎,以堅弗以甓,乃其形勝。郎山送遠翠,拒馬水縈其西,趨而南合,襟河陽,渡如帶,馬村河左遶入白溝,抱如環。然則皇甫卜縣天造之,豈人謀哉?

新城縣城 ,在白溝河北三十里督亢亭南。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