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8 (1700-1725).djvu/7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博野縣

周為晉地,後分為趙。秦屬上谷郡。漢初隸涿郡。元初六年,封故蠡吾侯為孝崇皇帝,立陵廟博陵縣,後改為博野縣。南北朝北齊省入蠡吾。唐因之,屬瀛州。五代周屬定州。宋雍熙三年,屬永寧軍。景德元年,改屬河北道。祥符中,屬中山府。宣和七年,廢蠡吾為博野。金置寧州,後改蠡州。元屬保定路。明洪武元年,于蠡州西南為《新博野》,隸祁州。六年,隸府。

皇清因之,編戶十八里。

慶都縣

《上古通鑑》云:「堯母名慶都氏,蓋以地為氏也。」 秦始置縣,隸鉅鹿郡,析其北鄙置曲逆縣。漢隸中山國。元狩六年,封中山靖王子為廣望侯,更名望都。南北朝省入北平。隋因之。唐武德四年,復置望都縣,隸博陵郡。宋隸中山府。金復為慶都縣。元初隸真定路,尋改隸保定路。明永樂時,改路為府,縣隸焉。

皇清因之,編戶四里。

容城縣

秦屬上谷郡。漢置容城縣,屬涿郡,封降王有容氏于此。東漢省。三國魏文帝時,更名范陽郡。晉武帝封宣帝子為王,置范陽國,縣隸之。南北朝北齊併入范陽。唐武德四年,改為遒縣,屬北義州。貞觀元年,罷歸本屬,聖曆元年,改為全忠縣。天寶元年,復舊名,後罷。乾元四年,復屬雄州。五代周顯德六年,克瓦橋關,置歸義,割以屬之。宋建隆初,復屬雄州。慶曆八年,置高陽關路,仍屬雄州。貞祐二年,改屬安肅州。元至元二年,改新安鎮屬歸信。明洪武七年,復為縣,屬保定府。

皇清因之,編戶五里。

完縣

唐邑。始于堯築王子城以居丹朱。虞、夏、商、周因之。秦名為曲逆,隸上谷,以曲逆河得名也。漢高帝嘉戶牖侯陳平解白登功,益封二千戶,改封曲逆侯。章帝改為蒲陰,取在蒲水之南也。建安十一年,改蒲陰為北平縣。晉仍其名。南北朝北齊為北平省。唐改為徇忠,旌木蘭也。中宗改為北平。五代唐為燕平縣。宋置北平軍。太平興國七年,改軍為北平縣。金太和九年,陞為完州。元世祖割屬保定路。明洪武元年,改路為府,改州為縣,屬保定府。

皇清因之,編戶十六里。

蠡縣

周置蠡吾。戰國屬趙。秦屬上谷郡。漢屬涿郡,後屬中山,名悉仍舊。新莽更曰垣翰。晉屬高陽國。南北朝魏屬高陽郡。齊曰博野。隋因之。唐初省入滿州。武德五年,置蠡州,義豐隸之。五代唐為鄭州。宋曰蠡,尋改博野,隸永寧、寧邊二軍。金曰蠡州。元仍之,屬真定路。明洪武八年,曰蠡州,領高陽縣。十二年,改蠡縣屬保定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七里。

雄縣

周本燕地。戰國屬趙。秦屬上谷。漢屬涿郡。文帝元年,更屬河間國。東漢獻帝時,公孫瓚據之,號易京。三國魏為易城縣。南北朝北齊省入鄭州。隋大業時,屬河間。唐武德元年,為北義州。貞觀六年廢,八年復置為歸信縣。五代建瓦橋關於邑外。周顯德六年,始建雄州。宋太平興國六年,改曰歸信。政和三年,陞州為郡曰易陽,置廣信軍。金改永定軍。元復建雄州保定路。明洪武初,改州為縣,屬保定府。

皇清因之,編戶十二里。

祁州

周屬鮮虞,後屬中山。戰國屬趙。漢曰安國縣,廢于北齊。隋復謂之義豐縣。唐中宗時,契丹攻之不下,改曰立節。神龍中,復舊名,屬定州。景福二年,置祁州,領無極、深澤二縣。祁山,祁水出焉,故名。宋太平興國中,改曰蒲陰。景德二年,割無極屬定州。靖康間,陷于金。金天會間,建西城,移治焉,隸真定。元復名蒲陰,隸順天軍,後屬保定路。明洪武元年,為祁州,屬保定府。二年,析蒲陰入州,深澤、束鹿、博野屬焉,六年,割博野隸府。

皇清因之,編戶十八里。領縣二:

深澤縣

上古鼓子國。周為晉地。秦屬上谷郡。漢有深澤、南深澤二縣。南深澤屬涿郡。東漢省深澤,屬安平國。三國魏、晉俱曰深澤。隋初為深澤,後為鹿城,為陵澤。唐曰鼓城。宋曰深澤。金為蒲陰,為束鹿。元為蒲陰。明為深澤。領于祁州,隸于保定府。

皇清因之,編戶十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