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8 (1700-1725).djvu/9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澤經倉》上入趙莊窪,瀦而不流。

龍灣河 在縣東北二十五?腒。源頭自河頭村平景孟良營溢入趙莊窪。

黑洋淀 在縣南五十里。渾河水淤,今可耕種。

《唐縣志》

封山 在縣北十八里中山城北。堯於此山下受封,故名。俗呼為丹鳳山。今山下有封莊社。狼山 ,在縣西二十里。上有宮觀。登此山晚眺,煙霞凄目。《隋地里誌》:「博陵郡唐縣,有堯山、狼山、中山,晉末時居民常保此以避契丹。」

鑼鼓山 在縣西北十里。狀如釜。

育山 在縣東北十里。山陽有高帝廟,前有龍祠,歲旱民禱焉。山腰險高,可避兵。

黃岡嶺 在縣北六里育山之西南。嶺後多黃土溝,雨後難行。

城子嶺 ,在縣北十里慕容城南。

楊莊嶺 在縣西北十二里鑼鼓山之側。唐梅嶺 在縣西北三十里。嶺上俱石砌,崎嶇上下長五里許,狀如游龍。又名「墁石道」 ,在馬耳山之西。

顯聖嶺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

十八盤嶺 在縣西北六十里,雲中要路也。甚高,插天不能直上,盤旋曲折而過,是以名。五斗嶺 ,在縣北百一十里。

秦王嶺 在縣西北百一十里。相傳唐太宗為秦王時,追劉武周、宋金剛于此。舊有寺,今廢。南嶺子 在縣西北百一十里,路甚狹險。北嶺子 在縣西北百二十里南嶺子之北。鷂子巖 在縣北百二十里唐河東岸。

摔手岸 在縣西北七十五里。兩山壁立,路甚狹險,長數里。

「掩月洞 」 ,在葛洪山巔。

「重陽洞 」 ,在葛洪山陽。

仙姑洞 ,在唐梅村北,下臨唐河。相傳有唐姑梅姑修仙於此。

明伏洞 ,在父子山上。

賈島洞 在柏巖山南,島隱於此。

唐河 ,按酈道元《水經注》曰:「滱水出代郡靈丘縣高氏山,南過廣昌縣南,又東南過中山上曲陽縣北,恆水從西來注之。又東過唐縣南,又東經安喜縣南。」 按邑舊志,唐河昔自下素村,南折而東,經縣南十里,流入慶都,適與《水經注》合,其為滱水無疑矣。《一統志》曰:「唐水俗亦呼為唐河者,水至唐而始大,因地得名云爾。」

橫河 。《禹貢注》曰:「恒水入滱。」 酈道元《水經注》曰:「滱水過中山上曲陽縣北,恒水從西來注之,又東過唐縣。」 即此水也。若以渾源州之水為恒水,則與滱水絕不相通,若以他水為滱水,則又與縣境絕不相涉矣。恒、橫聲相通,字之訛耳。逆流河 源出中山城粟山西,西北注於唐河。《府志》云:「唐水出中山城之西,城內有小山」 ,在城西側,銳上若委粟,即此。

放水河 ,源出馬耳山甘露寺前,與柳河合流,經峒巃,過顯口,至放水村,東注完縣常豐河。雹水河 ,源出狼山,至雹水村南注唐河。《府志》云:「雹水亦曰唐水」 ,與恒水、馬溺水俱入滱水。灣里河 ,源出蔡莊北山,經灣里長店大洋,注於唐河。

廣利渠 口在縣西河神祠之南。明神宗萬曆時,知縣楊一桂所濬渠也。詳見《水利》。

靈井 ,在縣西北隅,俗呼為趙母井。所謂「醇酎千日」 ,即此井所醞,今失所在。

《古堯泉 》在《口抵山》堯廟前。

瀑布泉 ,在葛洪山後龍門湖。若從天而注,奇怪不可狀。

石臼泉 :在馬耳山前。相傳,有石臼、烏臼二禪師隱此,故名。

「五龍池 」 在漢高帝廟傍,歲旱民禱焉。

風池 在石佛寺後

「雨池 」 ,在鳳池之側。

「龍湫 」 ,在風山之下。

城北石堤

皇清順治三年,知縣周日宣建。十七年,山水衝斷,數

處,知縣廖泉修補。康熙十一年又被衝斷,知縣王政修補。

距馬河堤 在軍城西北。明萬曆年,兩道督修。

《博野縣志》

「紫薇山 」 在盧村,紫氣浮騰,而土色亦赤。「興隆岡 」 在西章村,中心高聳,洪水不能沒。「沙岡 」 在蠡村,勢亙數里。

滋河堤 在堤圈村,秦時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