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正書院後改「樂群書院。」
社學四
文筆峰 按《縣志》,在城外東南隅。
蠡縣儒學 在縣治東南,即古蠡州,元天曆三年建,明因之。弘治中置學倉、射圃。嘉靖中作東西序。按《縣志》,「廟學地廣五十畝,元皇曆二年監州事蒙古徹里帖木兒重修。明洪武二年詔天下立學,永樂四年重修。前為櫺星門,次戟門,中為廟五楹,廟前有聖旨碑,西北折為明倫堂,內有御製臥碑,景泰七年立石。」 其東存心齋,西養性齋。齋堂之東,敬一亭,亭內有世宗御製《敬一箴》及「註釋五箴碑」 六通。亭前為號房,東西各十楹,俱張鳧建。東學倉,北教諭宅,二訓導宅。學之外,右育才坊。坊西十餘步為射圃,圃地六畝,有觀德亭,左為興賢坊。俱蕭鵬建。
啟聖祠 在明倫堂,東西向,三楹,前建門樓。嘉靖中,李復初創建。隆慶三年,劉伯縉重修。文昌祠側有便門,通於明倫堂,左右分東西廡。名宦、鄉賢二祠 在戟門左右。
振英書院 在太僕寺西。先是張鳧創為學社而廢,李復初改為書院。按《縣志》:「前建門樓,中建精一堂三楹,扁。精一堂右,掘地偶得古甘井,前後號房十六楹。」
社學 :散建各村。按《縣志》:「在城內大悲閣南,本道給創,通曉韻學、五音者」 ;儒士劉與潔以為社師。
宙泉書院 按《縣志》,宙泉者,吏科左給事中沈迅別號也。宰縣時,恆讀書其中,與士子講藝衡文,月有程課。茲因縣舊署廢,縣令暫寓此聽政。陽春書院 按《縣志》,「郭南門外街東。」
學田 :按《縣志》:「臨城河溝地六頃二十一畝九分有零,不係徵糧,每畝止徵籽粒五分。係前令劉伯縉新置,仍令原人承種。近學院置發循環登簿。霸易道安世鼎捐價置西城大隄學田十畝,乂與縣設處公田五十畝,以供書院諸士肄業。」
雄縣儒學 在縣治北。舊在東,相傳為夫子窪,蓋卑濕處也。洪武中,改創於此。嘉靖中,創建鏡堂於明倫堂後,以課多士。後增明倫堂為五間,置學田五頃五十畝有奇。按《縣志》,「儒學,洪武八年程九鼎改創。」
文廟五楹,右為西廡,左為東廡,廟東西有二便門。
達於學宮。廟前為露臺,為戟門,前有碑二通,有記。前為泮池,有坊二,曰「洙泗源流」 ,曰「鳶魚飛躍。」 萬曆間,縣丞劉天健建。又前為櫺星門,洪武間九鼎創,成化間,縣丞王某修,萬曆十四年,知縣康功重修。東有啟聖祠三楹。後名宦、鄉賢二祠俱三楹,有門有垣。西有敬一亭碑石七通。
文廟後有明倫堂五楹,左《御製臥碑》一通,右「學田。」
碑一通,有《記》。堂前為禮庭,東曰「明德」 ,西曰「日新」 ,兩齋相向。齋南各有號房七楹,堂左為祭器庫,右為養賢倉,俱圮。堂後為教諭宅,縣丞劉天健修葺之。宅之東有尊經閣二楹,萬曆間,邑人侍御馬文學倡建。閣前有號房五楹,縣丞劉天健建。閣後有鏡堂三楹,有門有垣,嘉靖間,教諭王齊建。大梁楊東山有《記》。圮久。萬曆十六年,縣學官同士夫重建。禮庭之左右有科貢題名碑二通,有記。其南為「風化本源亭」 三楹。亭之前,循
文廟後、西趨迤南有訓導宅二。東趨為禮門、直南
為儒學門。門之東有文昌祠三楹,有門有屏,侍御馬文學倡建。門外有坊二:東曰「育才」 ,西曰「興賢。」 謝九儀、范元愷修建文昌閣,後射圃中有觀德亭三楹。萬曆間,縣丞房選、侍御馬文學倡建。祭器庫,銅爵七十二,籩豆四百有奇,訓導劉相置。
社學 在預備倉北。有養正堂十二社、七屯,各隨其地焉。
學田 按《縣志》:「五頃六十畝,坐落邢哥莊等處。先是,嘉靖間,豪民許天敘欺隱民田,事覺,知縣胡政問擬入官,置為學田。後天敘子時並孫來登假裕府票復霸前地。生員韓玠等辨明歸學,豎石記事。其地段並至,俱載在碑陰。有邑人馬文學碑記,今俱水沒。」
社學 按《縣志》久經淹沒,萬曆年間,知縣王則古重修,延塾師韓文董其事,後寢廢,迄今五十餘年。
皇清康熙十年,復創興於馬神廟之前,禮庭五間,有
門有垣,前為大門,後復留廂房。餘地陸續增補,悉邑人趙貢士引龍力辦之,承先志也。復捐己田四十畝為養贍費。其聞風好義者,郭內監憲臣,亦捐己田四十畝,王生員燿,亦捐己田一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