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0 (1700-1725).djvu/10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府明屬真定府定州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五里。順治十六年,省「阜平東五」

里入焉,共編戶三十里。

行唐縣

周恆陽地。春秋奚子國。戰國中山東垣地,後併於趙,改為南行。唐惠文八年,城南行唐,即此。秦置南行唐縣,屬鉅鹿郡。漢屬常山郡。景帝三年,改屬中山國。東漢因之。三國魏改屬常山國。晉初,屬常山郡,後改屬中山國。南北朝後魏去「南」 字,為行唐縣始此,屬常山郡。北齊屬博陵郡。隋屬恆山郡。唐武德初,置玉城縣,長壽初,已改章武縣。神龍初,復名行唐縣。大曆置泜州,尋廢,以縣屬恆州。五代梁改彰武。晉改永昌,尋復舊。宋屬真定府。金因之。元改為恆陽縣,屬保定路。明復名行唐縣,屬真定府定州。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三里。順治十六年,省「阜平西五」

里入焉,共編戶二十八里。

冀州

周春秋晉地。《左傳》:「齊伐晉,趙勝率東陽之師追之」 ,即此。戰國趙東陽地。秦置信都縣,屬鉅鹿郡。漢置信都國,治信都縣。景帝前二年,改廣川國。五年,改信都郡。中二年,復改廣川國。宣帝甘露四年,復信都國。東漢以辟陽縣省入信都。明帝改樂成國,治信都。安帝改安平國。三國魏改冀州部,治安平國,仍領信都。晉太康五年,改長樂國,領信都,冀州部治如故。南北朝後魏改長樂郡,領信都,冀州部治如故。北齊後周俱省。隋初,廢郡為冀州,分分都置長樂縣。煬帝省都郡入長樂縣,仍置信都郡。唐武德初,廢郡為冀州。龍朔中,改魏州。咸亨三年,復名冀州。天寶初,改信都郡。朝元中,省郡,復為冀州,治信都縣。五代因之。宋初因唐為冀州,慶曆改置安武軍,治信都。金復省軍為冀州,屬河間府。元改屬真定路,治信都縣。明省都郡入焉,以州屬真定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四里。領縣四:

南宮縣

周春秋晉地。戰國趙地。秦屬鉅鹿郡。漢置南宮縣始此,屬信都國。東漢屬樂成國。三國魏屬安平國。南北朝後魏屬長樂郡。北齊、後周俱省。隋復置南宮縣,屬信都郡。唐屬冀州。五代因之。宋皇祐四年省。六年復置,以堂陽縣省入,屬冀州。金因之。元因之。明屬真定府冀州。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四里。

新河縣

周春秋晉地。趙武靈王謂晉國東有河薄落之水,即此。戰國趙地。秦屬鉅鹿郡。漢置堂陽縣。應邵曰:「在堂水之陽,故名」 ,屬鉅鹿郡。東漢改屬樂成國。三國魏屬安平國。晉改為經縣,屬長樂國。南北朝後魏復名堂陽縣,屬長樂郡。北齊、後周俱省。隋復置堂陽縣,屬信都郡。唐屬冀州。五代晉改蒲澤縣,屬鎮州。漢復為堂陽縣。周屬冀州。宋元豐中,省為鎮。金省。元改置新河縣始此。因濱河故名,屬冀州。明屬真定府冀州。

皇清因之,編戶十二里。

棗強縣

周春秋晉地,名棘津。《左傳》:「晉荀吳帥師涉自棘津」 ,即此。戰國趙地。秦屬鉅鹿郡。漢於廣川地置棗強縣始此,屬清河郡。東漢省。三國復置棗強縣,屬安平國。晉徙置廣川縣,屬渤海郡。南北朝後魏復改棗強縣,屬長樂郡。北齊省廣川。北魏入棗強,屬長樂郡。後周因之。隋屬信都郡。唐屬冀州。宋熙寧元年省為鎮,十年復置,屬冀州。金因之。元因之。明屬真定府冀州。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里。

武邑縣

周春秋晉地名觀津。戰國初屬魏,後併於趙,封樂毅於此。秦屬鉅鹿郡,析觀津置武邑縣始此,屬信都國。東漢改屬樂成國。三國魏屬安平國。晉初屬安平,後置武邑郡治此。南北朝後魏因晉。北齊、後周郡縣俱廢。隋復置武邑縣,以觀津省入,屬信都國。唐屬冀州。五代宋、元因之。明屬真定府冀州。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五里。

晉州

周春秋鼓子國。晉荀吳襲鼓,滅之,即此。戰國趙地名下曲陽,以常山有上曲陽。秦屬鉅鹿郡。漢置下曲陽縣,屬鉅鹿郡。東漢因之。晉改屬趙國。南北朝後魏改為曲陽縣,屬鉅鹿。北齊後周俱廢。隋開皇中,置晉陽縣,屬定州,尋改為鼓城縣,屬趙郡。唐初屬廉州,大曆三年,改屬桓州,後屬鎮州。五代屬鎮州。宋改屬祁州。金因之。元改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