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0 (1700-1725).djvu/11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水常不竭

抱犢山 在縣西八里。舊名蓽山。《漢書》:韓信伐趙,使人持赤幟,從間道登蓽山而望,即此。後魏葛榮之亂,民有不從者,於此抱犢而死,改名。上有石刻「抱犢福地」 四字。

奇石山 在縣西北二里。其山怪石峻起,上有名神廟、磨崖碑。山崖之脈迤邐而來,縣與橫山翠屏相對,為縣鎮山。

橫山 在縣東南一十二里。上有聖母祠。西屏山 ,在縣西三十里。高數百丈,峰巒連亙,宛若刻屏。每冬雪霽,望之如冰封玉削,一郡中之奇景也。

海螺山 在縣西南。山下有白鹿泉,之陽有巖,巖有洞,幽邃狀如門屋,連續曰連珠洞。金時賜額曰「靈巖。」 刻於洞上。

牛山 ,在縣西一里。上有雙井,其水湧出,四時不竭,草木秀茂,而鹿水匯於其下。

虎山 在縣東北七里,近大畢村。其勢雄峙,又名「虎峰。」

草山 在縣南二里

玉山 ,在縣南三十里。其石粹白無雜。

繫馬石 在縣西六里韓信砦東。其石屹然聳直,望之若樁然。上刻誌字畫多剝落,相傳漢韓信伐趙,嘗繫馬於此。

金河 ,在縣東南三十里。地名「永壁。」

孝河 在縣南三十里甘子鄉。相傳有孝子居於河之南者,故名。

鹿泉水 在縣西。即井陘山水,世謂之「鹿泉水。」 隋置鹿泉縣,取此。

元氏縣

封龍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舊名飛龍山,勢如伏龍欲飛舉狀,唐改今名。李公緒《趙記》云:「每歲有疾風暴雨,來自東南,俗傳山神所為。上有華蓋、螺峰、玉石、獅子諸峰,峰西有蝦䗫石,北有古石堂,中有石佛,又名佛洞。洞之北谷有泉水,俗呼龍王池。其水南出螺峰之下。上又有南北二天井,前有金擒、科障,二山左右相」 峙,邑之勝境也。

神巖山 ,在縣西南一十里。

石溜山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山多巖石,旁有長溪迴繞,下注深壑。

靈山 ,在縣西三十里。漢時封號,乃縣界名山六之一也。

長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與黃山相連。上有龍井及龍神廟。

黃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上有「北嶽行祠。」 又新樂縣有黃山,出細軟白石,可為器。

割髭嶺 在縣西北七十里,中有徑可通。漢光武北擊賊,駐蹕元氏,尢來,大槍之徒悉割髭變貌,於此遁去。

白石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山多白石。漢光和中,封白石神君,有碑刻甚古。

磨磐山 在縣西北七十里。頂平圓如磨。九女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山有九峰排列,故名。

粟山 ,在縣北三十里。形如粟堆,故名。

胡山 ,在縣北四十里,下有胡泉社,故名。大嶺山 ,在縣

試劍石 在縣封龍山上。唐郭元振游學於此山,見一石中裂出五色雲氣,因得石中寶劍。左丞史彬書「試劍石」 三字於上,金南陽樊倫勒頌於此。

青草峪 ,在縣北八十里。一峪宛轉生茂草,居民畜牧便利,因名。

「龍首峰 」 在封龍山。

熊耳峰 在封龍山,與龍首峰相對。

白雲洞 在龍首、熊耳二峰間。方廣丈許,相傳徐真君修道處,故又名「仙人洞。」 下有修真道館,宋政和間賜額。

蒙泉 在封龍山半

龍泉 在封龍山。金趙時中《記》云:「神龍蟠池,油雲鎖洞。」 又曲陽縣東北四十里有龍泉,東流入唐縣界。

沮水 在縣首。受中丘窮泉谷,東至堂陽入黃河。

靈壽縣

楸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山多楸樹。

文山 ,在縣北六十里。上有周文王廟,前有龍池,水極清冽。

鳳凰石山 在縣楸山東夾兩山,有口通叉頭,謂之「龍門口。」 其山峭壁萬仞,絕頂有石,嵯峨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