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0 (1700-1725).djvu/12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十丈,闊二丈,金太和中建。明弘治十一年,義民安玉重修。

郝莊渡 在無極縣西南三十里滹沱河口達槁城。

環水橋 在無極縣西門外。古橋石欄楣,雕琢故事人物。

通衢橋 在無極縣南門外。

冶河橋 在平山縣西一里。明嘉靖年建板橋,冬架夏撤。兩岸有橋房六間,以貯橋木。

五龍橋 在平山縣治東五里。澗流陡峻,湍急,橋頹,僅存其半。

皇清康熙十年,知縣湯聘鳩工重建。

覺山石橋 在平山縣覺山寺前。

懷德橋 在定州

唐溪橋 在定州北十里,元時建。

趙莊石橋 在定州南五十里。

唐河渡 在定州北九里,即滱水路,當南北要衝。至冬架木為橋,夏秋水漲,則以舟濟。

浴河橋 在新樂縣西南七里。

畫壁橋 在新樂縣西四十里畫壁村。

倒馬關 在曲陽縣北一百五十里,共轄隘口六十處。

龍泉關 在曲陽縣西,共轄隘口六十處。「臨漪橋 」 在曲陽縣南門外。

登嶽橋 在曲陽縣南門外。

汶水橋 在曲陽縣東門外。

雞鳴橋 ,在曲陽縣北三十五里。

昇仙橋 在行唐縣西門外。相傳五代時有仙人飛昇於此。

昇通橋 在行唐縣東門外。

清水河渡 在冀州西北,通達京師、真定各路。「趙橋津 」 ,在武邑縣北三十里,漳河西岸。龍店津 ,在武邑縣北三十里。

化龍橋 在武強縣儒學門內,通清水古井。「安濟橋 」 在趙州南五里洨河上,一名「大石橋。」 製造奇特,隋匠李春之跡也。唐中書令張嘉貞有銘。

永通橋 ,在趙州西門外清水河上,即小石橋。秀水橋 ,在趙州南門外,明天順二年建。「恆南第一橋 」 ,在柏鄉縣南門外。

午河橋 在柏鄉縣北二里。

槐水橋 在柏鄉縣北五里,跨槐水之上。「西槐水橋 」 ,在柏鄉縣西北內步村後,明嘉靖五年建。

海滋橋 在柏鄉縣西北五里。

落薪橋 在隆平縣東北五里。

東安橋 在臨城縣東門外。

王俄橋 在贊皇縣東南十三里。

澄洨橋 在寧晉縣南門外。

安澤橋 在寧晉縣北門外。

接瀛橋 在寧晉縣東門外。

文橋 在寧晉縣東南隅百步。明御史蔡靉建。

皇清御史鄭名重修。

歷城渡 在寧晉縣,東通冀州新河等路。畢家渡 在寧晉縣南五十里,即大陸涯。東通臨清,北達於神京。

衡漳橋 在衡水縣西關。明天順年建。嘉靖年改建石橋。

郎子橋 在衡水縣西二十里。漢時王郎嘗駐軍於此。

真定府公署考        府志

本府。《府志》入「建置中。」 今改入此。

督撫行臺 在府治西南。景泰元年,知府張玉創建。成化間,知府邢簡、田濟相繼增修。弘治元年,都御史張鼎即隙地建草亭,自為記。正德八年,都御史林廷玉作留餘書屋,自為記。十三年,都御史李瓚立巡撫行院題名碑,有李瓚記。嘉靖六年,都御史何詔重修,創庋案樓,并立涼亭,規制乃備。今制,堂五間,東西公廨并抄案房各六間,堂後穿廊三間,東西房各三間,後堂五間,堂前東西亭各一座,題名碑一座,大門二門各三間,後園「六府」 案樓六間,院後留餘書屋三間,草亭一座。

監察行臺 在府治東南。天順以前,建置不可考。成化六年,知府邢簡重修。十一年,知府田濟即正廳增置東西廂房。嘉靖二十三年,巡按御史胡汝輔立題名碑,有翰林院檢討莆田賈廷用《記》。二十四年,巡按御史裴紳即堂東隙地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