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0 (1700-1725).djvu/12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之。弘治八年,知府張淑按《圖籍》復學侵地十之三,改建明倫堂,為楹六,東西建觀樂亭,復鼎新

文廟建「名宦」 及「鄉賢」 二祠。嘉靖六年,又建「敬一亭。」

於廟前,內立《敬一箴》及視、聽、言、動、心五箴碑。建啟聖祠於廟後。十四年,知府宋宜增廣泮橋,建大坊與櫺星門並。萬曆二十七年,知府秦鄰晉增建魁星樓。崇禎年間,廟東廡災,知府范志完更新之。社學在各州、縣皆同。

真定縣儒學 在縣治西北。明洪武七年,知縣洪子祥創建前廟、後學。天順六年,巡按御史盧秩遷廟居左,學居右。成化十二年,知府田濟、十六年,知府余瓚、嘉靖二十四年知縣邢尚簡,各增修。萬曆十八年,都御史宋仕,四十五、六年,知縣蘇繼歐、王琨,各重修。

各州縣

獲鹿縣儒學 在縣治南,始建未詳。元至正十年,縣尹何金重修。明嘉靖二十三年,井陘兵備副王崇、知縣沈寵增修。

井陘縣儒學 在縣治西北。金明昌二年始建。元至正丙申,縣尹崔克新增修。明成化七年,知縣牛恭重修。嘉靖十年,知縣鮑文縉重修。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縣洪之傑重修。

槁城縣儒學 在縣治南。宋元祐六年,縣尹祝安上建。明洪武六年,知縣張處恭增修。成化五年知縣李興、正德十六年知縣周寶重修。靈壽縣儒學 ,在縣治東南。元至正中,義士宋秉善創建。明洪武中,主簿金榮惠重修。正德、嘉靖中,知縣冀貴、于恭、張黻、李廷璋、羅章相繼增葺。天啟二年,知縣張成規重修。

皇清康熙八年,知縣丁象鼎重修。

元氏縣儒學 舊在縣治西北。宋皇祐二年,知縣田照鄰創建。元祐庚午,知縣曹景移建東南巽方,即今地。元致和中,祭酒張德輝重修。元末兵燬。明洪武初知縣謝止重建。正統中知縣張昊、成化中知縣周溥、王鑒之,弘治中知縣李巖,先後重修。萬曆中知縣劉從仁、薛貞相繼增修。欒城縣儒學 ,在縣治東南。元大德五年,知縣馬彥文創建。泰寧四年,知縣趙彥才重修。明洪武「間知縣沈貞,成化中知縣李文,正德中知縣喬雲,相繼重修。」 隆慶三年,知縣周文化增修。崇禎十一年兵燬,知縣柯士芳重修。

皇清康熙七年,知縣趙炳補修。

無極縣儒學 在縣治東。元至正間,縣尹完顏宣建。明洪武四年,知縣丘子貞增修。天順七年,知縣石倫、弘治十七年,知縣于訓重修。嘉靖年間,知縣郭久禮、張新「相繼增修。」

平山縣儒學 舊在縣治東。宋崇寧二年,縣尹韓實建。明洪武三年,縣丞葉瑀改建縣治西南。正統十二年,知縣張璟重修。成化四年,知縣員昇。嘉靖十六年知縣郭滋、隆慶四年知縣李遲春先後增修。萬曆年間,知縣李際春、苖《峨然》相繼補葺。崇禎七年,知縣柳錦重修。

皇清順治十五年,知縣王勤民重修。

定州儒學 在州治西北。唐大中二年,范陽盧公始建。天祐十三年,刺史王處直增修。宋韓忠獻公復加拓修。元義士周源重修。明洪武十三年知「州項昌銘、正統九年知州許讓,成化六年知州李諤、成化七年知州韓文,相繼重修。成化二十一年知州裴泰,正德二年署事推官邵廷,嘉靖十三年知州王詔,四十四年」 署事通判邢化,四十五年署事同知林德。萬曆年間知州王錄、楊現、彭天補、張鎔、張邦貴、宋子質相繼增正重修。

新樂縣儒學 在縣治東南。唐末始建。宋大觀中重修。元末燬。明洪武三年知縣郭養恭因舊址重建。永樂十七年知縣王瑛,正德九年知縣鄧廣,天順八年知縣韓文,弘治十七年知縣楊濬,嘉靖三十五年知「縣王言大、汪鎰,相繼修葺。」 隆慶元年知縣解知幾,萬曆九年知縣鄭札,十七年知縣呂克恭,十九年知縣張正蒙相繼「增正重修。」

曲陽縣儒學 在縣治東。元延祐間,縣尹齊伯春始建。至正間,縣尹李脫因重修。明天順四年知縣畢玉、成化八年知縣孫喬良、正統十年通判楊琳、嘉靖三十年知縣楊早、萬曆十八年知縣鮑獻書,先後增修。

皇清順治十二年知縣葛綏,康熙十一年知縣劉師。

峻相繼重修

行唐縣儒學 在縣治東。明洪武七年建。正統十年重修。正德二年,知縣趙潔增修。天啟五年,知縣徐允薦遷建于城東南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