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2 (1700-1725).djvu/11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邯水 ,《水經註》云:「漳水右與枝水合,其水上承漳水於邯會縣故城西北注漳水,故曰邯會也。」 張晏曰:「漳水之別,自城西南與邯山之水會。」 今城旁猶有溝渠存焉。

《余公河 》余公鑿此河以洩柳林、滏陽二水之患,因名。

白渠故瀆 ,《水經注》云:「白渠水出魏郡武安縣欽口山,逕邯鄲縣南,今廢。」

澄湖 ,《水經注》云:「漳水又東北通澄湖」 ,今廢。邯溝 ,《水經注》云:「白渠故瀆所在,枝分右出,即邯溝也。歷邯溝縣故城東。」 蓋因溝以氏縣矣,與邯水不同,故兩誌之。

列人隄 在縣東北二十里。亦云列人埤。後魏孝昌中,有人掘地得破船,蓋漳水淤久,深谷為高岸矣。唐太宗進軍肥鄉,逼劉黑闥、程名振載鼓六十具於城西列人隄上急擊,地皆震動。范曄《漢書註》云:「列人縣故城在今洺州肥鄉縣東北。」

神腴隄 在縣北,東西約五里。唐邑令韋景駿所築,以備漳水。

白龍潭 ,在縣西六里。相傳有白龍潛此。唐太宗貞觀初,敕賜立廟祀之。

雞澤縣。山闕。

洺河 ,在城西,源出遼州太行山。

沙河 在城西,自武安達邯鄲,入縣境。

滏河 在城東,源出滋州神麇山。

漳河 源出上黨,與滏合流入縣境。

舊滏河 在城西,永年通水閘。入縣境,北達平鄉,入寧晉泊。

廣平縣

轆轤山 ,去縣二里。一在賀家莊,一在王家莊,南面橫隄,北負城郭,四望環拱。

紫荊山 ,去縣東北三十里,北張村,西逼河岸,雖經衝突,而紫荊遺本尚存,人多異之。

漳河 在縣西北

拳壯河 在縣東十里鋪上村。

邯鄲縣

葛山 在城西北三十里。上有雙井湧泉,葛藟森蔚。每霜後,樹葉皆赤,謂之葛山紅葉云。紫金山 在城西北三十里。《漢書》張華註云:「趙奢塚在上」 ,故又名馬服山。山上有王喬洞,元太保劉秉忠隱室。今兩塔攢空,秉忠建也。嘉靖間,山下創玉寶觀一所。山之上建祠塑像,以四月十八為香火之期。其山為邯邑發祥之地。萬曆十九年,知縣盧雲龍建亭其上,扁曰「西來紫氣。」 堵山 在紫山之南,山勢連亙若城堵,故名。《水經》云:「牛首水出堵山下。」 即此。

滏陽河 在城東三里許,其源發自黑龍潭。按《彰德志》:成化十一年,磁州判官張珵導水北流,自邯鄲東過廣平,通直沽河。至十八年,知州張夢輔令民得隨方廣之,以通舟楫。蓋滏陽河之有舟寔始於此。按元世祖時,有郭守敬者,習水利,巧思絕人。世祖召見,陳水利六事。其一謂磁州東北漳、滏二水合流處,引水入滏陽、邯鄲、洺州、永年,下經雞澤,合入澧河,可灌田三千餘頃。至今永年地方開閘灌稻,果如守敬所言。渚河 在城五里許,其源雖發於閻家河、藺家河,然其水細而流不遠,大抵秋夏之交,西南諸村各水泛漲,共入此河,但去城稍遠,故不為城害,特壞人田廬耳。又名「塔水河」 ,此必河邊有塔,今無之。

沁河 在城西半里許,其源發於牛叫河。藺家河 ,在城西南二十里。

閻家河 在城西南三十里。秋夏之交,與藺家河同歸渚河,以入於滏。

岩崳河 :在城西北二十里。

牛叫河 在城西北三十里。秋夏之交,與岩崳河同歸沁河,以入於滏。

輸黿河 在城西北二十里。秋夏之交,散流西北一帶田地,或抵城下,與沁水同流。

邯水 ,按《水經》發源邯山,北經邯會縣故城,西北注漳水。《地理風俗記》曰:「裴縣故城西北二十里有邯溝城。」 又云:「列人縣西南六十里即裴城。」 以今觀之,邯溝、列人俱在肥鄉之境,則邯會縣當與邯溝不遠。今獨不見所謂邯水者,蓋邯山既為平地,則邯水遂因之而涸者,理也。

牛首水 ,按《水經》,牛首水出邯鄲縣西堵山,其水東入邯鄲城,經溫明殿南,又東經叢臺南,又東經邯鄲阜,即張宴所謂邯山在東城下者也。

《水經》
所載如此由今觀之當時邯鄲城規制甚

《廣如》「溫明殿」 、「叢臺」 俱在城中,惟邯山在城外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