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2 (1700-1725).djvu/11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水經》又云:「牛首水由堵山東流,分為二水,入城合為一川,又東流為渚沁水又東至白渠,至列人入漳。」 據此則知古之所謂牛首,殆今之所謂渚沁者耶?但古今分合之勢,或有不同耳。今計水所經行處,先溫明殿,次叢臺,次邯山,次白渠至列人。列人者,肥鄉之境也。邯山在叢臺之東,肥鄉之西,居然可見。由是知張宴之所論,誠信史也。彼《一統志》乃以「聰明山」 當之,豈未考於是乎?故以代召鎮為邯山所在,似有可信者此也。「扳倒井 」 在城西北二十里,世傳光武為王郎所逼,飲馬於此,偶無井具,遂扳倒飲之,今井尚傾側如故。

聖井 在城西北二十里。鄉人為建龍王廟。井居神像前,其水常溢,一羽士守之,通渠於廟後,日汲水灌田數畝。遇歲旱,於此取水祈禱,屢有徵驗。

「琉璃井 」,在城東三十里梁家畽中,不記世代。今甃甎之上結成黑色,如琉璃狀。《成安縣》山闕。

漳水 源出上黨

威縣。《山川》。闕。

清河縣

白虎岡 在城西南二里,有元帝廟。「青龍白虎」 ,邑形勝也。

鯀隄 縣西南三十里。延袤千里,自順德、廣宗界來,相傳鯀治水時築也。大隄村因以為名。堰水隄 在新集洪河南,去縣三十里,東自御河崖,西至鯀隄,高丈餘,長五十里。弘治中,邑民宗安等奏允所築。河決為害,恃此障之。

古黃河 在城北一里,舊黃河故道,又名黃蘆河。按《南宮志》載:「黃蘆河即九河之馬頰,上通瓠子口,下達天津入海。」

御河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油房集》,即衛河。漢為屯氏河,隋為永濟渠,亦曰「御河。」 發源於衛輝之輝縣,至臨清合閘下天津,為今時運道。按:本縣所轄運河,上界臨清,下抵夏津,凡四十里。每秋水時至,輒督夫千餘防守戒嚴。恐河口一決,災及城邑,而運道尢關重大,至於王聾、漢口、賈家口等處,又其要者。

永濟渠 舊名「孤女渠」 ,引清漳水入界。隋煬帝改名「永濟」 ,即御河也。

一字河 在縣東北連塚集,西通古黃河,東通減水閘,入御河。

蔡河 在《謝爐集》東北,入武城,相傳為秋胡妻溺處。

七里河 在縣東南七里,今涸。

流水渠 ,起自新集洪河,經縣東關,下入古黃河。舊《志》云:「往衛河泛濫為災。」 邑民宗安奏聞,下令開鑿,闊二丈,長四十里,遇水患賴此洩之。歲久淤塞。萬曆六年,知縣向日紅重開。二十九年,知縣鄭際明復濬。

龍潭 在縣西南五里。嘉靖元年,大水匯成,旋塞。至隆慶三年復匯成,深不可測,腥風逼人,難近,或以為有龍潛於此。

水利附

利民閘 在府城東南五里。成化二十年,知府李進創建,引水灌田,名「惠民閘。」 知府王衡相繼重修,更名「利民。」

通水閘 在府城北門外。嘉靖十二年,知府李騰霄創建大隄,沿路鑿溝,南接利民閘,東北達雞澤、火燒橋,入於洺河,使隄內積雨之水有所洩,隄外洺河泛溢之水有所歸。今閘「雖填塞,隄外長溝尚在。每溢水至,輒順溝而去,不妨耕種,民甚利之。」

普惠閘 在府城十五里大磁村。嘉靖二十年,同知陳欽創建,引水灌田,旱亦有秋,民樂其惠。「《廣仁》閘 」 ,在賈葛村,知府張和中建。

便民閘 在大慈村。知府蔣以忠建。

濟民閘 :在王家莊。知府柳希玭建。

潤民閘 在西閻村。蔣以忠建。

廣濟閘 亦在西閻村

益民閘 在新莊。新建。

阜民閘 在田家堡。知府翟晟建,知縣馬翰如重修府隍。初涸無水。成化丙申,知府李進始引灌之,於是乃饒菡萏葭莩之利。康熙戊申,水漲蓮枯,經歷王仕佐督種,建閘二。

安民閘 在東橋,柳希玭建,以時導洩,且溉負郭田。

蓮花口 在府城南

鐵鍋口 在府城東南

鳳凰口 :在府城東北,用以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