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4 (1700-1725).djvu/11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故夫與亡兒所埋處也。吾實欲改嫁,故來辭墓。」因匍 匐至塚,號跳,遂不復嫁。見《述異記》。

《東明縣志》:明洪武初,東明縣有老嫗遇異人指縣治 前石獅語曰:「此獅之目若赤,則水患至矣。汝於其時 亟去可免也。」嫗日視其獅甚數,人問之,知其故,陰以 脂塗獅目,嫗見其赤,不知其偽也,遂亟走焉。不數日 而邑城遂渰沒。此一事各直省志中雷同者甚多皆傳訛之謬 馮重禮,其先山西襄垣人。明弘治間遷居東明。二十 餘年,有田夫投宿其家,像貌甚奇古,詰旦求為傭工, 問其姓名,曰:「吾與公同鄉里,襄垣人也。焦姓,以貧故 為公傭,當呼為小焦兒。」禮留之,凡委任悉稱意。一日 命耘田,禮往視,見憩苗下有小蛇出入口鼻中。正德 八年,境內大旱,焦白禮詣黃河南拾麥,數日回,手持 一小囊,語禮曰:「麥至矣,可掃數房盛貯。」禮笑曰:「囊小 焉用數房?」曰:「請試之。」盈三房小囊,麥尚未盡。元宵節, 邀禮赴山西燈會,禮辭以塗遠,曰:「不難。」遂負禮令瞑 目,須臾即到。會畢,仍負禮歸。禮始知非塵凡人也,愈 敬重。三年辭去,禮曰:「後見有期乎?」曰:「試看西北雷震, 驟風暴雨,即吾至也。相見終屬不便。感公誼,附近四 十里不受冰雹,乃所以報公者。」言訖,忽昏霧,少頃,雷 聲大作,赴西北去,至今呼為龍王。馮家居民立焦龍 王祠祀焉。按《襄垣志》:龍王焦姓,誕九師村,七歲不 能言,遇異人授祕術,遂通象數,致雲雨,人呼為焦道 士。嘗與老馮同牧羊於外祖家,後仙入龍洞,偶值旱, 馮入洞取水輒雨。宋元間封昭澤王,取水者世世皆 馮子孫,重禮其苗裔云。至今果無雹患。

嘉靖間,生員吳東魏素忠誠。一日拾菽圃中,偶見一 物如蜥蜴狀,躍入胯上,遂不見。熟視其膚,隱隱若赤 綿然,長三寸許。心大駭,疑其為龍,祝之曰:「此龍也,異 日變化飛騰,得無傷我乎?」每陰雨輒露胯向戶外。數 十年,夢龍謂曰:「吾離爾身去矣。」飛入簷際。詰旦,以語 里人,盡笑以為誕。是歲東魏卒。越二載,大雨溢注,其 簷際起一龍云。

張肖甫大司馬為諸生時,常夢選官赴任,在一塚墓 間,自疑必非壽徵也。比嘉靖庚戌,捷春榜,筮仕滑令, 到任謁祭滑伯祠,始知墓在衙內,儼然夢中景也。食 祿有方,信哉!

滑人李昌與弟暹同登鄉榜。「正德丁丑,昌任光山知 縣,蒞任後,見城郭不完,遂慨然修之。起工於戊寅歲 三月告成,費省功倍,光民至今感德。」後歷兩甲子,為 崇禎丁丑,光山羅公璧來尹滑,亦於次年戊寅修滑 城,三月告成。民之感公者,與光人同也。其蒞任之年, 與修城之年,完工之期,無不合異哉!

歷城王忠銘為諸生時,才名籍甚,視兩榜如拾地芥。 曾夢坐一堂上,頹圯異常,若將不支,公急命一巨木 撐之。後屢擬捷未售。及出貢,秉鐸諸城,陞滑令,到任 後,仰視堂皇,儼然夢景。公遂捐俸修之,不煩民力。明 孫經居城隍廟西,戊辰會場中,日暮草成,失攜燭進 場。經太息沉吟,忽見衣冠長者指經曰:「此號缺燭,有」 黑而青衣以二燭與之。經問:長者為誰?曰:「本州大爺。」 「汝何人?」答曰:「吾公之鄰人黑張也。」經出向人道所以, 眾莫之信,經亦甚疑。及揭曉,經列名第十。歸家謁廟, 見城隍神像即場中長者,旁有黑面青衣侍者。經異 之。廟祝曰:「曩者二月初九日,神前忽失二燭,想即場 中所與者。」經遂于家中置城隍神主一,旁置黑張主 一,每飲食必先薦之。至今州人有聲冤者,動以「黑張」 為誓,多應驗云。

劉珂,舉鄉科,後徙居本府。時會試春正月,有陳氏侍 兒避責逃府城隍廟案下。夜半見二神紫衣自天而 降,直王廟中,相揖而坐,一列于城隍神左,一列于城 隍神右。左者先言曰:「今歲進士為誰?」右者曰:「劉珂誤 殺一妾,如何遽中?當遲一科。」語畢遂散。侍兒還語陳 氏不洩。比揭曉,珂果不第,後三年登進士。陳往賀,問 曰:「公今高第,有佳兆否?」珂曰:「無。」陳曰:「僕已先知之。」遂 道所以。後珂官至太府。

張至強夜夢一人,形容古怪,謂曰:「吾龍也,誤遭漁人 手,傷其尾,煩君救援。」既覺,心異之。如市見一魚尾傷, 鬻入水中。時隆冬,忽陰雨四合,雷聲震遠邇。

東明邑南民某,妻蚤喪,遺穉子屢為繼室所窘。一日 某外出,鳥啼鳴其前,已而擊其帽落地。某驚疑返家, 門扄固,踰垣竊窺,穉子方遭毒楚,繼室見某至,驚走, 子乃得全。

黃國士,東明縣北人。偶夜過金隄,忽燈籠前導,惶惑 成疾。其弟夢曰:「道神指迷。」弟覺以告,惑始解。

張瘸子,東明邑南人,縮觔屈背,跛䠥行於郊。忽遇道 人,修形長髯,同憩樹下,因揣摩稍起,道人曰:「明旦可 攜星銀復來,使汝全瘳。」及五鼓,如命往,道人果至,出 盂瓊膏飲之,大喝令起,即起立,骨節查查有聲。行大 便,比如市,見者駭然。張子詣果老祠,見瓦器如甖,玲 玎有聲,傾視之,乃前銀也。知果老顯化,因遂出家。 《開州志》:「顓頊城在縣城東北七十里,遺址至今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