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亦有之,其大數倍。《本草》作「海鰻鱺。」
鱓魚 :《本草》一作黃䱇,似蛇而無鱗,青黃二色,有蛇變者有毒。俗呼黃鱓鰌魚 。《爾雅》云:「鰼鰌。」 註曰:今泥鰌。音秋,《本草》作泥鰍,俗呼因之。
鮠魚 音危,《本草》一名鮰魚,一名鱯魚,一名𩸄魚,皆音之轉也。無鱗,似鯰而大,今俗呼為槐子魚,亦音轉也。諸河中大者至二、三百觔。
鯰魚 :《本草》作鮧魚,一曰鰋魚。以其粘滑平偃,故名也。無鱗,生流水者色青白;生止水者色青黃。大者至數十觔。俗亦呼為鯰魚。
鱭魚 形薄多刺,海中有之,俗呼刀鱭魚。船矴魚 《本草》一名渡父魚,謂見人以喙插泥中如船矴也。長二、三寸,海中亦有之。鯔魚 狀如青魚,身圓,或呼為子魚。江海皆有,俗呼為柳根鱭。
島子魚 :肉嫩而美,諸河中有之。
《馬口》魚 :口大身小,故名。諸河中有。
赤稍魚 :身白、翅紅色,故名;河中有之。
《重脣》魚 ,如鯉,淡黃色,大目重唇,故名。諸河皆有。
「八稍魚 」 ,金州、寧遠州出。
魦魚 「音梭。河中出者眼白。海中出者眼赤。」魚: 按《字彙》:「似蝦,無足,長寸,出遼東。」《魚 字彙》:出樂浪瀋國,今諸河中有之。箭頭魚, 頭尖小如箭,故名。
鱘鰉魚 按《本草集解》,鱘魚,《爾雅》作「王鮪」 ,背如龍,長一、二丈,生遼海最深處,背青碧,腹白,鼻長與身等,口在頷下,頰有青斑紋,如梅花狀。鰉魚出遼海深處,狀似鱘魚,灰白色,背有骨甲,鼻長有鬚,口近頷下,張口接物,聽其自入,亦呼黃魚,俗曰鱘鰉魚,喫自來食是也。今按:鱘鰉魚出混同江,形體相類,俗統呼曰鱘鰉。《明一統志》亦作鱘鰉。今因之。每歲以夏秋二時進。
御。
牛魚 按《一統志》云:「出混同江,大者長丈餘,重三百觔,無鱗骨,脂肉相間,食之味長。」 疑即鱘鰉類也。《本草》亦有牛魚,云「生東海,頭似牛」 ,今存之。石首魚 ,一名黃花魚,頭中有石,故名。扁身弱骨,色黃如金,腹中鰾,可作膠。生東海中,金州有之。
勒魚 《本草》:出東海,腹下有勒,能刺人,故名哲綠魚 ,寧古塔出。
「大發哈魚 烏喇出。」 秋八月,自海入江。
烏庫力魚 ,寧古塔出。四五月時,自海入江河、豚 江河皆有之。土人不敢食,取者少。烏鰂 ,一名「黑魚」 ,腹中有墨,故名。魚有兩鬚,遇風波則以鬚下矴,或粘石上如纜,故亦名纜魚。其骨即海螵蛸也。東海有之,取者少。
海䖳 生東海,一名「水母」 ,一名「石鏡。」 土人少食蝦 ,凡江湖皆有,惟出海中者大。
海馬 ,頭如馬,身如蝦,海邊不時有之。
海牛 :《齊地志》云:「形似牛,其皮甚軟,可供百用,膏可燃燈。」
海驢 《本草》云:「能入水不濡,出東海島中。」 海貛 按《本草》「皮可供衣裘,其形莫考。」 海狗 按《本草》「其狀非狗非獸非魚,前腳似獸身即魚形,其腎入藥名膃肭臍,東海出。」
海豹 :獸身、獸頭獸尾,後兩足短,出金州及寧古塔海中。《明一統志》:「土產有海牛、海馬、海貛等皮。考之《本草》,其形亦未悉載。海中怪物不可勝記,得之亦難。土人多不經見。惟海狗、海豹時或有之耳。」
海豚 ,形如豚鼻,在腦上,候風潮出沒。今東海有之,舟人候以占風,不敢取也。
獺 :按《本草》:水獺有兩種:青黑似狗,長尾食魚者為獺;形大而頭如馬者為猵獺,烏喇諸江邊有之,寧古塔之土門江亦有江獺。又海獺似獺而大,其皮皆可用。
蚌蛤 :按《本草》:「形長曰蚌,圓曰蛤。江海皆出,惟諸江所出皆含珠。」
鱉 俗呼「團魚」 ,土人食之者少。
蟹 一名旁蟹,以其旁行也。出諸河澤中。海中有大蟹,其後兩足扁者名蝤蛑,亦名蟳前兩螯銳者曰蠞。又有虎皮、金錢諸種,土人食之者少。蠣黃 出東海,金州有之,《明一統志》作「蠣房。」 按《本草》牡蠣附石而生,磈礧相連如房,故曰蠣房。其肉謂之蠣黃。今從之。
石蜐 :一名龜腳。《荀子》:「東海有紫𧉧魚鹽」 即此。土人不食,取之者少。
蛓 似蟶而闊,亦海錯之美者,《寧遠州》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