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6 (1700-1725).djvu/7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新修正學書院記》
李輔

臺史氏出按遼左者,制得督察學政。故前後至者,悉 加意造就人才,以藉手報天子。而遼陽鎮城乃駐劄 之所,其於政教之施也,為專且近。先年胙城樊公建 「遼陽書院」,拔士之秀者群於其中,令相觀摩,以成其 德業。而士之獲遊於是者,類能蜚英騰茂,彬彬然振 於殊俗。四方之士聞風嚮化者,思欲挾策鼓篋,以窺 其門牆而不可得。於是書院得人為最,而名獨甲於 全鎮矣。歲甲子秋七月,余既至遼之明日,謁先師廟 已,即書院課士,則見垣垝戶廢,瓦墮級夷,弗可以居 士也。乃檄都司加葺焉。易蠹植頹,繩踦補敝,而又為 之增建二齋,堂舍規制,視昔加備。築基負土,取諸軍 餘之丁;良材堅甓,取諸公家之羨。諸有不給者,以官 貲補之。堂構就緒而民不知,齋舍告成而士相慶。余 於是易其扁曰「正學書院」,乃拔各衛士之俊彥者合 五十餘人居之。日有課,月有試,以較其勤惰而辨其 低昂。士顒顒然向風矣。居頃之,余將以期滿代去,教 官張獻猷等率諸生來請記。余惟遼雖絕徼,而衣冠 之士代不乏人,況今密邇畿輔,衣被聖天子文明之 化,則含風吐雲,絺章繪句,以決科發策,固多士餘事, 何竢余言。顧士之所以為士者,不徒在於聲華之末, 而必有以為之本者。本者何?道德性命之蘊是已。士 而得於是,則其出而大用於世也,不阿時,不詭俗。進 而唱和廟堂之上,謨明弼諧;退而奔走郡邑之下,脩 政立事,即又不幸而厄於機會之弗偶,則亦屯膏懷 寶,留光巖穴,不與草木同朽腐。故曰:「士窮不失義,達 不離道,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脩身見於世。」此養之 素定然也。遼故青州之地,南望泰山,鳧嶧鄒魯遺澤, 可以想見。而鄉之先正賀醫閭者,亦能振拔流俗,講 明道德性命之蘊,與嶺表陳白沙南北為「伯仲,茲皆 非爾多士之可以觀感而興起者與?夫今多士之群 於是也,余將以大用期之也。明時登崇俊傑,惟恐不 逮,固弗患於機會之弗偶也已。即幸而雲蒸霧集,矯 翼奮飛,苟徒工伎倆以獵聲華,而無得於敦本之義, 則非吾所謂正學也已,余又將何藉以報天子?諸士 勉旃!是舉也。」太僕劉君柰,少參張君邦士丕謨,經畫 副總兵韓子承慶,都司王朴、趙斌、管儒殫力贊襄,而 都指揮曹崑,指揮王承祖課工督程,與有勞焉者也, 於法得書

《遼陽鄉賢祠記》
徐景嵩

郡,所在祠鄉賢於學宮,勵來學也。遼故為郡,顧獨無 祠,非缺典與?正德戊寅秋,監察御史鳳陽高公鉞奉 命按遼,下車即垂意此舉,值邊務方殷,迺不果。越今 年己卯,百度就緒,人吏用和,自春徂夏,膏雨以時。公 按《志》,漢得三人:流寓二人:北海管氏寧,平原王氏烈; 襄平一人,河內太守李氏敏;國朝三人,遼陽二人:萬 全儒學訓導張氏昇,河南道監察御史胡氏深,義州 一人,戶科給事中賀氏欽。「論功與德,咸應《祭法》。其諸 不與是列者,俟論定而後入,懼泛及也。」既已,迺用前 分守參議睢陽蔡君天祐議,迺以遼左書院之十賢 堂改祀諸賢,迺以十賢移祀於中堂,蓋即寓祠於學 之意也。於是分守參政王君炫暨太僕寺丞束鹿楊 君睿協志同懷,樂成休美。凡屋宇之欹墜者、階級之 傾圮者、戶牖之破缺者,治之則已;力不重勞,財不重 費,人兩便之。祠既成,二公迺以公命命某為記。辭之 不得,因竊嘆夫諸賢之生之不幸也,又嘆夫諸賢之 不幸,乃有大幸也。夫以諸賢之功之德,生於鄒、魯、宋、 衛諸郡,將必與顏之仁、仲之勇、游、夏之文學同不泯 矣。不幸棄置是鄉,漫為榛莽,高風峻節,下同凡人,往 來過者,付之太息。而公於案牘倥傯之際,獨能尊而 事之,以風示吾人,俾巍然靈光,如在其上,如在其左 右。歲時薦奠,敬共登降,如先聖先師。詎!可不謂大幸 乎!雖然,諸賢在天之靈,固不以祠之有無為幸不幸。 然今「世之士大夫之宦游吾鄉,及吾鄉之士大夫之 尚友古人者,非祠則無以致其嚮往也。繼自今,苟有 登諸賢之堂者,惕然曰:『某也可師,某也可友。拜其位 則想見其人,聞其風則思齊其美,雖或不謂之諸賢 之徒,吾不信也。反是則自暴自棄而已矣,而亦何顏 於諸賢哉』?」故曰:「勵來學也。」嘗考吾遼地方,自秦、漢以 來率為郡縣。我聖祖酌古立法,迺以衛所易之,一時 武備,雄於三邊,亦既效矣。及觀學校之教、俎豆之習、 科第之盛,無異郡縣,容或過焉。迺知聖祖睿意所寓, 蓋不專於武,且將借文事以固吾圉也。然則是祠之 設,豈曰小補之哉?是為記。

《遼東苑馬寺興修記》
張鏊

苑馬寺,非古也,我成祖準唐人檢校牧使而為之。在 遼東者,建署於遼陽鎮,隸監六、苑二十四,今昇平橋 故監址也。自昇平而南,迄於蓋復監,苑衛相錯如繡, 鎮城其會也,故建署焉。夫遼距京師千里而餘,視古 天子圻內之制,猶侯服也。其風土高寒,善水草,宜馬, 馬產視他鎮故多焉。夫馬多益孳牧之,設官分野,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