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8 (1700-1725).djvu/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百九十一卷目錄

 濟南府部彙考三

  濟南府山川考二

職方典第一百九十一卷

濟南府部彙考三

濟南府山川考二   府州縣志合載

鄒平縣

長白山跨連四縣之界,東北屬長山,北屬鄒平,西南屬章丘,東南屬淄川。此山以北,平曠無際,直達燕京,長白諸峰,羅列插雲,故自北方來者,於三百里外望見之焉。《名勝志》引《抱朴子》云:「長白,泰山之副嶽,繡江發源於此。」 《酉陽雜俎》云:「古肅然山也。」 按《史》稱漢武帝元封元年四月乙卯封泰山,丙辰禪泰山下趾東南肅然山,今長白去泰山東北三百里,非一日可至。《金史》云:「肅然山在萊蕪」 ,明非長白矣。又繡江源出章丘百脈泉,在長白南遠甚。《齊乘》曰:「《太平御覽》云:長白山者,因此山雲氣常白,故名之。」 《元和志》云:「長白山高二千九百丈,周六十里。」 今按此山東西徑六十里,南北半之。

會仙山縣西南一十五里。長白迤北之高峰也。其勢巉巖拔秀,形若覆敦。舊傳歲三月三日為清明節,則群仙來集,仙燈夜見。土人云,「每歲二三月之際,天氣寒栗,風起霧合,此夜定有仙燈,不必清明節也。」 上有玉皇閣,有金母祠。轉而南下有宣風洞,或云旋風,或云先鋒,登山之總路也。上有書堂,范文正公亦曾讀書於此。范公泉:泉水巖下,四時不涸。其側為貓頭峰,前為狻猊峰,皆以形似得名。南向東轉,崇巒屏列。其陰為羅圈峪,最為險峻,土人避兵處。

摩訶頂在會仙山東南,長白之最高峰也。上有塔,有禪院。其陽為三山峪,屬章丘縣。其東為回路峪,《齊乘》名葫蘆峪,沙河出焉,屬長山縣。大峪山自羅圈峪委折而東,有超壑峪、種金頂、劈尖頂、水尖頂、桃花峪,皆土人命名。此長白之南嶂也。北嶂則自會仙以東,為老人峰,俗名黃姑山。又東為鍛砧峰,當縣治正南十三里,又名印臺山。兩嶂之間,謂之「大峪」 ,峪有二十四村,良田滋焉,甘泉出焉,佳樹所生,百果時熟。象山,在劈頂尖北。

松山在象山北。有峪勝庵,原名柳家庵。明崇禎中,僧圓湖創修四廟皆山,澗水環流,北與書堂上下遙對黃谷庵、生生庵,皆大峪之勝概也。石戶頂,在會仙山北。兩峰巉巖對峙,澗厓滳水不絕,名「滴水厓。」 北峰尤險峻,可以避兵。玩湖頂,山頂可西望湖光,故名。或云「萬戶頂」 ,上可容萬戶也。

九龍山縣西十五里。長白枝脈北出,蜿蜒如龍頂。道經其上第五、六峰之間為撘山。道,步與騎可陟。第六、七峰之間為亞婦口,或稱隘阜口,車輜之所由也。

黌堂嶺亦曰「黌山」 ,在章丘東三十里,鄒平西南三十三里,嶺北有范公讀書堂,有范公祠。有醴泉寺。山之麓有靈泉。

鳳凰山縣西南三十五里,醴泉寺西。峰巒起伏,勢如翔舞。東有鵰窩峪,西有迦峪,有翔鳳庵。黃山縣東南三里。狀如伏虎,上有虎頭嵒。山半為翠微亭,山之麓為遐景亭,元大德中處士安仁甫所卜築也。山陰為兔柴,明張文定公延登創闢。

于茲山縣東南十里。三峰列秀,當大峪之口。舊有「于茲仙翁祠」 ,今廢。

富相山,一名賀家山,在縣西南五里,有乳泉。景相公山,縣西南三里,山培塿耳,以下有景範墓,得名。

宿山縣西十里。圓峰孤立道側,九龍山繞其西,俗謂之「九龍戲珠。」 下有古店,行旅止宿,故名。白雪山,城南三十里,高五里遙。自摩訶連下數峰,或曲如屏,或直如扆,層折東去,遙蔽縣城。上婁山、下婁山由轉角堆入大峪,迤西沿谿上下,崖深壁削,境頗幽絕,為大峪中佳處,故多游屐。

黃花山,醴泉寺北二里,地勢紆迴,山藏谷中,有庵。

醴山與玩湖頂對峙,參寥子隱此,其廬曰「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