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2 (1700-1725).djvu/1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孔公珣墓 ,在「至聖林內。」 詹事府少詹事孟麟墓 ,在縣西十五里。陝西右布政

寧陽縣

古城 ,在縣南十五里。春秋時魯大夫采邑。今為泗莊社。

土城 ,在縣東北十八里。今名「石碣社。」

半城 ,在縣東南十里。今為泗莊社。

崦上 ,在縣北十里。亦梁王點軍臺。龍魚泉北亦有「崦上。」

「磁窯 」 在故城社,有廢窯百餘座,側穿天井,深八丈餘。

魏家寨 在城東五十里。其上高峻,有石洞,可容數百人。元季人多避兵于此。

虎埠 在馬山。相傳虎育于此,故名。

紅石埠 在縣東北八十里。出紅石。

三埠 在縣東二十五里。

雪埠 在縣北二十里。有張果老廟,俗名「張果老山。」 相傳果老騎白驢至山,墮遺鈴鐺。今山谷間有小石如拳,中空含小砂,搖之有聲,土人呼為「鈴鐺石。」

落星石 在城東北四十五里。兩石南北相去五里,世傳為「隕星。」

魯義姑退齊兵處 ,在縣東七十里義社爵山迤西。

兩疏故里 ,在縣西鄉東束、西束二村。按《廣輿記》,「兩疏,蘭陵人也,子孫因避王莽之亂,去疋而改姓為束,束晳其後也。」 或者當日流寓于此乎?滋陽高吳橋亦相傳為兩疏故里。

周倉故里 在縣西三十里黃茂村。有土巋然。土人相傳為周倉墓。舊有廟,今圮。

孝子石碣 在縣東二十里石碣社。相傳有孝子廬墓,立碣于此社,故取名焉。今碣雖存,而字剝落不可識。

陽冰真蹟 在縣治儀門左,大曆五年,為龔令庾公頌也。昔人有詩贊之曰:「鸞翔鳳翥形將動,龍繞蛇纏勢欲飛。」 多為好古者所賞。

陵墓附

晉劉伶墓 ,在縣東北四十里。相傳劉伶荷鍤醉死葬此。嶧縣亦有墓。前人詩云:「一代高風野水邊,伯倫遺塚尚依然。千秋誰為澆墳土,悔不當初葬酒泉。」 恐此誤。

南北朝宋太子中舍韓鐸并子純墓 在縣東里許,碑殘,僅存「翁仲」 諸石,近被土人取土,墓毀,幾露棺。邑人周仔世過見,遂買墓側李允登地三分,捐工修築如故。

元「九女墓 」 ,和成妻孫氏、女九人,立石在雲山前。

明文淵閣大學士許彬墓 在縣東二里杏岡。成化中敕造,大學士劉翊「為銘。」

潼關兵備吳孟祺墓 在縣西五里東河村。陝西參議張彝訓墓 在縣東二十五里澗西。陝西副使張雲登墓 在縣東二十五里葛石山。

刑部尚書吳崇禮墓 在縣北二十里雪埠前。明天啟年敕建,祭葬有加。禮部尚書孟時芳「為《銘》。」

陝西布政使司右布政使甯之鳳墓 ,在縣東四十里葛石社。

《鄒縣志》

嶧陽孤桐 在嶧山孤桐觀前,有小桐繁枝,相傳為禹時孤桐,已枯,今從枯根發生者。初桐曾發橫枝,綠葉婆娑。中丞萬含臺于對面大石書「嶧陽枯桐」 四字。有老道士歎曰:「老桐不欲留名,不久將去矣。」 遂成枯落。

故南平陽城 ,在城西三十里。《後漢書》以南平陽益東平國。《章懷太子註》:「南平陽城,兗州鄒縣是也。」 今其地猶有平陽橋、平陽寺、平陽店,俗呼為陶城。

書洞 在嶧山仰止亭迤東。相傳孔子讀書于此,故名。

《八卦石 》,嶧山五華峰下,相傳為遠塵子飛昇處。

書門 。秦始皇巡遊,登嶧山,勒石其上,頌功德,命曰書門。李斯篆之,後為野火燒裂,或篆其文,刻于棗木。唐杜甫詩云:「嶧山之碑野火焚,棗木傳刻記失真。」 宋歐陽修云:「今俗傳《嶧山碑》,《史記》不載,其字跡,大不類泰山,存者其棗木傳刻耳。」 後宋元祐八年,鄒令張文仲于北海王君向獲李斯小篆,刻諸廳之嶧陰堂。迨至元二十有九年。縣令宋德,夏津人也。嘆是碑殘缺,恐致泯絕,迺命工礱石摹刻于其側。《說郛》云:「嶧山實無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