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2 (1700-1725).djvu/9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二百五十卷目錄

 東昌府部彙考二

  東昌府城池考

  東昌府關梁考

  東昌府公署考

  東昌府學校考

職方典第二百五十卷

東昌府部彙考二

東昌府城池考        府志

本府。聊城縣附郭。

東昌府城 枕漕河西岸。宋淳化三年,自博州遷此。舊築以土,明洪武五年,守禦指揮陳鏞、《陶甓》甃焉。周七里有奇,高三丈五尺,基厚二丈,門四:東曰「寅賓」 ,南曰「南薰」 ,西曰「納日」 ,北曰「鎖鑰。」 樓櫓二十有五,環城更廬四十有七。附城為郭,郭外各為水門,釣橋橫跨水上,池深二丈,闊倍之,三護城堤延亙二十里。萬曆七年,知府莫與齊奉撫按檄重修,諭德于慎行有《記》

外州縣

堂邑縣城 土城周圍六里有奇,明初,知縣陳孟隆築。成化戊子,知縣馬忠增置樓櫓。門四:東曰「迓翠」 ,南曰「接楚」 ,西曰「通秦」 ,北曰「拱極」 ,建水門二。嘉靖丁酉,知縣張壽又建甕門二,北曰會歸,東曰「帶海」 ,俗呼為「白雀城」 ,相傳白雀翔集于此。明末失修,又以地震多頹壞。今重修,漸復舊觀。博平縣城池 土城,周圍四里餘,高二丈五尺,闊二丈,池深一丈,闊倍之。築自宋景祐中,明洪武初,練宗政重修。正德辛未,知縣堅晟增陴浚隍,流賊不能犯,遁去。有三山林魁《全城記》。萬曆六年,知縣鄭材撤土堞易磚,建四門樓:東曰旭陽,南曰對薰,西曰望津,北曰「瞻闕。」 崇禎十二年,北城門毀。

皇清康熙二年,知縣褚嶷重修。

茌平縣城池 土城,周圍三里有奇,高二丈四尺,廣一丈五尺,池深一丈五尺,廣倍之。門樓四:東曰「近聖」 ,南曰「通會」 ,西曰「首化」 ,北曰「拱極。」 正德六年,知縣顧永重築。萬曆十年,知縣王國弼濬南北之隍,為橋各一。

清平縣城池 :土城周圍六里,創自宋宣和間。元至正中,知縣劉搢重修。高三丈二尺,廣一丈六尺,池深二丈,廣如之。門四:東曰迎旭,南曰「望魯」 ,西曰「鎮遠」 ,北曰「拱辰。」

莘縣城 創始莫詳。明成化十九年,知縣賈克忠重築,增南北門。弘治二年,知縣顧嚴夾堤植柳。十三年,知府李舉拓之。周圍一千六百三十三丈,高二丈五尺,闊一丈。門四:東曰「永清」 ,南曰「阜民」 ,西曰「大有」 ,北曰「伊田。」 正德七年,知縣王琛建外城四門,各構門樓三楹。崇禎五年,知縣孫愈賢加濬築,增樓堞。

冠縣城 土城,周圍四里,高一丈五尺,池深五尺,廣三丈。嘉靖二十一年,知縣姚本築護城堤,延亙十里,門四:東曰「崇明」 ,南曰「純化」 ,西曰「阜城」 ,北曰「永安。」 萬曆二十二年,知縣劉莊申請甃磚砌城南面,以疾去。知縣馮嘉會、王照繼砌三面,工乃大備,改題門名。

臨清州城 ,始在衛河西。宋建炎間,移曹仁鎮。明洪武初,徙治汶、衛之間。正統間,平江侯陳豫築城,周圍九里有奇,甃以磚石,高四尋,基廣三尋。外鑿隍,深廣皆九尺。門四:東曰「威武」 ,西曰「廣積」 ,南曰「永清」 ,北曰「鎮定。」 弘治乙卯,兵備副使陳璧增置女牆,築月城,疊石為橋者四。正德辛未,霸州盜起,副使趙繼爵築羅城,以衛商賈之列肆於外者。嘉靖壬寅間,虜窺臨清,巡撫曾銑、副使王揚拓而廣之,名「新城。」 延袤二十里,跨汶、衛二水,為門六:東曰賓暘,曰景岱,南曰欽明,西曰靖,西曰綏遠,北曰懷朔。又為水門三,各為戍樓對峙。其上,為月城四,為更廬三十有二。嘉靖辛亥,巡撫王抒、副使李憲卿為敵臺三十有二。己未,副使張鑒修戰艦,增樓櫓,水門各築翼樓二,有「雲橋、射竇」 ,攻守之具甚備。

皇清順治癸巳,副使傅維鱗重修。

丘縣城 土城,創自「元至元二十七年,縣尹劉英築。明成化年,縣丞唐英重建。周迴八里,高一丈六尺,闊八尺,池深八尺,闊一丈六尺。」 嘉靖二十一年,知縣于周臣作南門。二十二年,知縣許紳築護城堤。萬曆三年,知縣侯國安重修。

皇清順治七年,知縣李應軫重建門樓。十一年,城為

漳水所嚙,知縣黃在中、張焜各隨宜修補。張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