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2 (1700-1725).djvu/9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重建門樓

館陶縣城 「土城,明成化丁亥,知縣唐禎築,周圍五里,高二丈五尺,池深二丈,闊如之。弘治十三年,知縣瞿鑒重築。萬曆二年,知縣李沖奎增修。」

高唐州城 土城,周圍九里。明正德辛未,霸州盜起,知州張紘增築,高二丈,闊一丈,池深三丈,闊一丈五尺。嘉靖壬子,以城中多瀦水,于北門,塞之。今門三。

恩縣城 土城,明洪武七年始遷邑於此。成化三年,巡撫原傑檄縣丞高安築,周圍五里餘,高三尋有奇,闊半之,池深一丈五尺,闊三丈。門樓五:東曰「東作」 ,西曰「西成」 ,南曰「迎薰」 ,北曰「拱辰」 ,又北之西曰「廣順。」 以西北地廣,故設二門云。萬曆二十二年,知縣孫居相重修。又新南門,崇禎四年,知縣劉含輝增修門樓、敵臺。

夏津縣城 土城,周圍六里餘,隋竇建德轉輸之地。天順間,知縣薛正築。正德六年,知縣張翰增修,高二丈八尺,闊一丈,池深一丈五尺,闊十二步。嘉靖丁酉,知縣易時中新四門橋,規制漸備。明末城壞。

皇清初年,知縣姜念重修。嗣是知縣夏人佺、張吾瑾

董時升繼修

武城縣城 土城,宋大觀中徙築此。元燬于兵。明成化三年,知縣姚顯重築。嘉靖九年,河決,知縣王時雍增補。周圍四里許,高二丈二尺,闊一丈九尺,池深一丈五尺,闊三丈。隆慶三年,知縣金守諒增卑培薄,而城益壯。

皇清順治六年,知縣房萬達又加濬築,增置敵樓。

「濮州城 土城,明景泰三年,知州毛晟徙築于此。周圍七里,高二丈四尺,池深一丈五尺,闊四丈。正德六年,流賊入境,知州王棟創建弩臺敵樓拒之,賊引去。及李炯以磚易土堞,屹然稱壯。范縣城 土城,明洪武庚申圮于河,知縣張允徙築今治。周圍七里餘,高一丈六尺,廣七尺,池深八尺,闊一丈二尺,後為河嚙。弘治」 辛酉,知縣薛鑒修築。明末殘於土寇。

《皇清初》、河決,城垣盡圮。今漸議修復

觀城縣城 土城,周圍九里有奇,高二丈八尺,闊二丈,池深一丈五尺,闊如之。門三:東曰「承德」 ,西曰「肅政」 ,南曰「麗正。」 正德六年燬于賊,知縣石鼐修葺。隆慶四年,知縣方維藩重修。

朝城縣城 舊城在張韓店。明洪武間,知縣郭黼徙築于此。周圍五里有奇,高二丈七尺,厚二丈五尺,池深一丈,闊二丈。正德辛未,盜起,知縣蔡童飭堞浚塹,又依城建墩舍,列卒守之,盜不能近。

東昌府關梁考    通志府縣志合

本府。聊城縣附郭。

通濟橋 在府城東門外會通河。明永樂九年,改為閘,仍置木橋。

浮橋 在崇武水驛北,知府李舉建。明正德九年,知府李玨重修。

官路石橋 在府南堤外,侍郎許成名建。董家橋 在府城東北十五里。

洩水閘 在府會通河岸。時水勢泛漲,洩漯河以分其勢。

李海務閘 ,在府東南二十里,元元貞二年建。周家店閘 ,在府東南三十二里,元大德四年建。

裴家口減水閘 「明正統六年,山東按察司僉事王亮建。」

米家口閘 「明景泰七年,山東布政司參議陳雲鵬建。」

官窯口減水閘 「明正統六年,山東按察司僉事王亮建。」

柳家口閘 明成化六年本府通判馬總建。孝武渡 在府通濟閘上流。

北壩口渡 :在府城北二里。

堂邑縣

中行橋 在縣城南門外。明嘉靖庚戌,知縣余世英建,有碑。

捍石橋 在縣城西北八里。明成化間,邑人陳剛建。弘治初,燬于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