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7 (1700-1725).djvu/5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暑猶寒

陳村峪 縣東南一十五里,出太陰、中條兩山間,帶溪水發源處也。又通垣曲縣界。

沙峪 縣東三十里,壁峰峭絕。

河王峪 縣東三十里,通沁水縣界。

續魯峪 縣東五十里,亦通沁水縣界。

絳水 ,縣西。溝中。源出至楊村灌田,西流入聞喜,即涑水上流也。智伯所謂「絳水可以灌安邑」 者,即此。

沸水 縣北十五里絳山,下流入曲沃縣。涑水 ,縣東南十五里,源出自陳村峪中,伏流地中,至柳莊復出,居民灌田,西流至溝入聞喜。澮水 縣東北四十五里,源出大交鎮,東流至鎮西,與故郡水合,至絳州入於汾。

帶溪水 縣東南二十里陳村峪諸峰間,約四五里,出村西,周迴瀠遶,若環帶然。自宋元暨明,常導水通渠至城沿,久廢壞。

故郡水 ,縣東北四十里。源方二畝,其深不測,入《澮水》。

逆溝水 縣東八里。泉自溝中北流入曲沃境。玉龍泉 縣東五十里東賀水村。

馬跑泉 縣西十里楊村。雖旱不涸,潦亦不流,旁有「太陰將軍祠。」

拔劍泉 縣東四十里晉峪。俗傳晉文公至此憩,豎劍於地,拔而得泉。

聖水 縣西十里楊村,魏太康間,里人楊斛因耕田水湧三泉,甜苦不一,有疾者飲之常愈。每汲一泉,餘泉輒動。

垣曲縣

太行山 縣北八十里,俗名「鋸齒山」 ,北抵陽城,延袤八十餘里,茂林森秀,形勢巍峨。

諸馮山 縣北五十里,山明水秀,即舜生處。歷山 諸馮山後,山頭平廣,俗名「舜王坪」,即舜耕處。東西南北各十里,迄今荊棘不生,上有石碌。請幫助識別此字。數百,下有舜井及娥皇、女英祠。瞽塚山 縣北五十里,一云鳴條山,瞽瞍葬此,今塚墓尚存,俗名鼓鐘山。相傳昔有金牛入洞,人駭異,投石擊洞中,水出即興雲雨,石上尚有牛跡,後凡遇旱投石,雨亦應,因建金牛龍神祠。《山海經》曰:「鼓鐘之山,帝臺之所,以觴百神。」即是山也。

三堆山 縣北八十里。方廣五十里餘,多產藥材。按《縣志》,即三錐山。

折腰山 縣北七十里。古有銅礦洞,鑿久脊摧。三錐山 縣北六十里。三山峰如錐。

牛心山 縣北四十里,狀類牛心。

懸泉山 縣西北六十里。縣岡發脈於此,為「邑太祖山。」

蘑菰山 縣北三十里。縣岡脈經過於此,為邑少祖山。

佛山 縣北三十里。上有古剎,因名。

寨子山 縣北三十里。世傳金兵亂,十八村人避兵於上,見有神呵護,保全無虞,至今輪流祭享。

王屋山 縣東北六十里。山勢巍峨,東抵濟源。濟源山 縣東北十餘里,遙連王屋,天壇,濟水發源於此。

鳳凰山 縣東里許。狀如飛鳳。上有玉皇廟,為縣治龍煞。

中條山 縣西南九十里。迤邐至郭南里許,為條山之尾,拱向縣治為案,下臨黃河,上有洪慶觀,又建「觀河亭。」 見《蒲州》。

黛眉山 縣東南黃河南岸。嵯峨秀麗,矗漢浮雲,望之如畫圖,又如錦屏。

獅子山 黃河南岸,狀如獅子,蹲踞掉尾河干。牧馬坪 ,縣西上亳城,世傳「湯牧馬處。」

白雲洞 ,縣北一百二十里,深二丈許,內有石鐘,即「白雲子條仙處。」

風化嶺 縣西五里小趙村。

風翻嶺 縣西五里,小趙村北。

趙家嶺 縣西南十里,居民甚眾。

鞍子嶺 皋落西一里

柏廟嶺 縣西北三十里。

聖人嶺 縣西北七十里,上有「蘑菰神廟。」 火石嶺 縣西北九十里。

神嶺 縣北二十五里墱坂村。黃河 ,縣東南里許,河九曲,此為一曲,上有龍門,下抵孟津,狂瀾有聲,水面浮泥。元至正十一年,河清於此。

沇水河 縣東半里許,為濟河支流。其性見伏不常,南流入黃河。一名湛水。按《通志》云:「湛水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