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7 (1700-1725).djvu/6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梗壁」 等三村,水勢與北霍渠不同,利及于人一也。

通利渠 城西三里。金縣民閻張導汾水為渠,灌趙城、洪洞、臨汾三縣十八村田,稱閻張渠。《通志》曰:「汾水所過州縣,多引為渠,在洪洞,曰通澤。利澤,至臨汾縣,仍合入汾。」 通利,一名閻張利澤,今改引霍泉是也。

霍泉 ,源出城東南四十里霍山南麓。唐貞觀間,引水分二渠,名「北霍」 、「南霍。」 其小霍溉趙城、道覺等四村,洪洞、曹生等十三村,共田一百六十餘頃。其大霍灌趙城、營田等八村,洪洞、苗村等六村,共田一百三十五頃有奇。

北大澗 縣北一里許,出霍觀音溝中,居民或用以灌田。

「北小澗 」 城北二十里益昌鋪,出霍山谷中,有利于民,亦害於民,過跑地橋,西入汾河。

太平縣

豁都峪 縣西北三十里侯村村北渠,始開于金,皇統四年,溉田十餘村,其餘水入于汾河。尉㠔峪 縣西北一十五里尉村北渠,始開于金,皇統四年,灌田十六村,尉村、三公村、北高臾、南高臾、孝村、梁買、西黃、北黃、西曹路、南黃、李果村、焦彭相、李站、李蟠道、西安平,餘水入汾河。大柴峪 縣西八里南高臾里,水頗微。

煤峪 縣西二十里賈剛堡西,水頗微。按諸峪之水,皆從姑射山出。夏秋之間,大雨泛漲,灌田者資之,謂之「雷鳴水。」 西北諸鄉,民多力農者,以此。

靈景泉 一名「玉泉」 ,在縣東北景毛村南,灌田四村。

靈源泉 在陳郭村。明嘉靖二十一年,汙泥墊塞。

皇清康熙六年,居民陳一經、陳爰陞、陳元魁、陳孟道。

等尋故道,開之。十年,知縣何《煒然》相地度工,其泉突溢,

白波泉 縣東南二十五里永固村。

清水泉 縣西門外北。周圍一畝二分,灌田者以桔槔取之,其地宜蘆葦。遶流過城南關而東,古興泉 縣城西府君廟下。

焦村泉 縣西南十五里焦村西北。相傳獻公都晉時,引水入城後塞,今渠跡宛然。

皇清康熙七年,知縣侯有生開之,卒無功。

下尉泉 縣東下尉村,西北流,細而長,其池有葦。

岳陽縣

便民渠 縣治前

高壁渠 縣東一百里淘漚村。明洪武七年,引屬寨溝壑水流至高壁村,灌田。

大澗渠 ,溉田七頃七十畝。

寺頭莊渠 溉田二頃五畝。

下治渠 ,溉田二頃六十畝。

東鄔嶺渠 溉田一頃七十四畝。

賈賽渠 溉田一頃

獅子溝渠 溉田二頃

曲沃縣

清水河 縣南。合絳縣景明諸水,北流入澮溉田。西周、上裴莊、下裴莊、交里四村。

濟溪 城南。源出紫金山麓,澄澈細流,居民引灌田園。

沸泉 縣東南二十里景明村。源出絳縣,入沃境,溉田有分水渠。明成化間,民爭水數十年不息,知縣劉璣鑄鐵斛定分數,西孔六分,北孔四分,訟始罷。至萬曆間,奸民毀斛,復起爭端,知縣蒯諫更鑄鐵斛公分溉田,景明、林交、白水、下郇、東明德、西明德,凡六村。

溫泉 縣東三十里海頭村,又名七星泉,又名七星海,以泉有七也。溉田共二十一村。

龍底泉 ,有二:一林交村,平地湧出,居民引以溉田;一冰巖下,晉時架水入城,環遶宮殿。「拔劍泉 」 ,任莊南。

《響水泉 》郇村溝內水響有聲。

金溝泉 按《平陽府志》:「在隘口,村民引以溉田」 ,今廢。

溢溝泉 東閻里,居民引以溉田。

夢感泉 柴村。昔有孝子,思得甘泉以奉母,夜夢北壑中有水如飴,明日探之,果得。後塞。成化中,知縣劉璣濬復,仍塞。今濬,居民引以溉田。滴水溝 蒙城鎮東十里石龕內,今廢。

滿水井 有二,一在濟溪,一在東陽里,深八尺,周圍丈餘,其水自底湧出。

翼城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