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7 (1700-1725).djvu/6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灤水 出翔皋,又名「靈泉」 ,分流二渠,溉東南鄉十二村田,至李村與澮水合。唐嗣聖間,邑令張懷器導之。明弘治間涸,數年復出。

石橋渠 、東河渠、南河渠、石雲渠、下陽渠,俱出澮河,溉田一頃六十七畝八分。

賀水 出絳縣東賀水村,名「玉龍泉」 ,溉邑中賀水、西賀水、西莊三村田。三村舊總名「馬宣莊。」 沙泉 縣東南十五里下流村溉白馬里東尹、西尹二村田各二頃,每村五日輪灌。

馬泊泉 縣北二十五里壽城村北覆釜山下。俗傳有人以襖塞之,泉遂不湧,因易其名曰「襖泉」 ,民導以溉田。

汾西縣

善利渠 有「南關王莊」 、《水潤》師家莊、「後$1919$柏。」

皇清康熙九年,知縣蔣鳴龍以田地居「小河」上流,汾

水堪注灌地,隨捐俸督民郭𤣱倫等,鑿石開渠,導引汾河,灌地三頃二十五畝,迄今合里享利。又有伏朱知縣蔣鳴龍踏驗平地乏水灌溉,捐俸俾公直張林合等築渠,今民間永免亢旱之慮。又有前加樓,十年春知縣蔣鳴龍勸民種樹,因見一泓清水,旁流深溝,隨捐資著劉拱薇築堤引水,灌地三十八畝一分四釐,共七渠。猛水渠 有下$1919$柏、棗平,九年知縣蔣鳴龍重修,又有水潤鎮衛灘新築,十二年知縣蔣鳴龍因新砌漫地三十餘畝乏水,督率居民郭正己、李惟芳等築堤灌溉,共四渠。

「小河渠 」 灌本村田。

「上團柏渠 」 ,灌本村田。

新修猛水渠 、回坡渠 、張端渠 共三渠,俱灌本村田。

城內井 有三,各深三百六十尺,味甜。屬傅、孟、馬三戶。

北井溝井 泉源時出不竭。元至正間修砌,闔縣取之。

衛家灘井 深一百八尺。康熙十年,知縣蔣鳴龍捐資開鑿。

貼懃鋪井 深三百九十尺,真人王沖濟開鑿靈石。縣。

城下三渠 ,縣中舊無井,乃于城垣下鑿三暗渠,一在東門,一在北門,俱導入小河之水;一在西門,即汾水引使來焉。公私宇舍,活水通流灌溉。

小水北渠 知縣路一麟開,灌田三百餘畝。小水河 ,源出縣東北四十里綿山白石谷,居民引渠灌田。

興地峪河 柏溝村北。源出介休五龍溝、靈石、北塔溝諸澗水,流經旌、介等村,水利兩縣公沾,會小水河入汾。

蒲縣

通惠渠 水自庫拔村南入渠溉田,漸引至城,由縣治入學宮出,復溉民田。渠自知縣韓超然始,未幾壅塞,知縣鄭可行復疏通,今又塞溝渠水 。本縣河水不能灌溉,民築溝渠,借雨水以資溉田,概不入于河。近地多荒蕪,溝渠之水多入河,河水泛漲,齧田為害。

蒲州

涑水渠 州東三十里。源出絳縣橫嶺山,唐貞觀十七年,剌史薛萬徹開。按《水經》,涑水即古洮水之兼稱。《經》云:「出河東聞喜縣黍葭谷。」 今涑水自聞喜經猗氏、臨晉,入姚暹渠,同匯于五姓湖,至蒲州大澗入于河。

姚暹渠 州東三十里。源出夏縣巫咸谷,經安邑、解州、臨晉,至本州大澗,入于河。隋都水使者姚暹所開。

溥惠渠 州北復安里古城下。以上二渠,今俱湮。

永濟渠 州東,大通廂南。

青渠 州東北四十里。南通五姓湖。《史記》「戰于青渠之原」 ,即此。

大水澗 州南十五里。地名「大谷」 ,北入姚暹渠。白石澗 州南十五里。地名「韓陽」 ,西入于河。臨泉澗 州南五十里。地名「胡營」 ,南入于河。玉泉澗 州南一百二十里。地名「南張」 ,至永樂鎮灌溉田畝,餘流入河。

寒谷澗 州南一百里,地名「觀後」 ,南入于河。以上各澗,俱源出中條山。

義井 州東峨嵋原。明成化十二年,知州蔣容穿此以飲行旅。

臨晉縣

蘆子泉 搶峰西北麓,今引以灌田,詳《山川》。瀑布泉 ,王官谷天柱峰西,溉灌十五里許。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