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9 (1700-1725).djvu/6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其創構者,架閣儀從庫之維肅,養濟囹圄房之維裕,

肅令宣化樓之維崇也。餘廢復理,不能悉舉。嗚呼!公 之為政,何其勤哉!郡掾李奉先持狀,冀文勒石,示之 悠久,義不可辭。嘗謂語云:「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與夫 孟子曰:「上有好者,下必有甚者矣。」則知言為政者,俾 民涵濡長養,興於為善,在乎抑末推本,反躬自修爾。 豈必道之以政,齊之以刑,而後為治者乎?故曰:「君子 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其警於為政者 深矣。若夫從政者不能導德,以政為本,不能齊禮,惟 刑是務,但使民遠罪而已。其於率民以善,使日遷善, 而不知者,何如也?大抵理民之要,莫大於德,德莫先 於教。德尊禮義,政之至也;教復天性,道之至也。大德 大教,道無不達,治之至也。以治推道,以道行德,以德 施教,以教行政,化之至也。大化所行,由於一身,以御 於家邦,信之至也。猗與大哉!崇信興化,德教為本,此 德風之所繇立也。張侯心存是德,謀作斯亭,皆智巧 之士所深避而不肯為者也。乃不避私論,構完工集, 天降甘澍,民皆忭悅。是非獨彰,德風之化行見,文明, 時澤之惠沛洽,豈可與狃於故常、病於興作者同日 而語哉?君子不卹暫勞而圖久遠,非不知《甘棠》之詠, 而獨賦《斯干》之詩,亦《春秋》之法隨壞即理,不無望於 後人?故詳書本末以告,遂為之記。

《還山亭記》
張養浩

平章秦國公早以儒術事皇上潛邸,從行中外且二 十年。「格論嘉猷,所以開廣天聰,封植國本,陰毗治道, 以棐以迪」者,靡遺餘力。皇慶改元,上以耆望舊學,既 相之省,又公而國諸秦。未幾,又承旨翰林,不再年,授 一品之職者三。其睿眷隆洽,有國儒臣鮮有儷者。公 自以布衣致此,懼弗克任,數請「致政休居」,上弗為允, 遂於上黨先塋距數百武某山之陽,構亭曰「還山」,志 其退也。或曰:「士方窮處,其志未嘗不願用世。今秦國 公天子大臣,兩定內難,不可謂道不行;軍國重務,言 無不從,不可謂言不聽。夫人臣亟於退者,不越遠讒 避禍二事耳矣。葢讒不必遠,當正身率物,使讒言無 隙之入為可法。禍不必避,當殫誠為國,使禍患不自 我,作為可師。允能是,則廟堂之高與山林之邃也,奚 其異?」僕曰:「子之言,固臣子律已之上策。然聞之天地 無全能,善作者不必善成。所以自古明哲之士,審已 隆盛,而戒進於滿盈,初非借以自全,蓋陰陽消長,物 理人事之自然者也。嘗見史籍所載勳高位重者,國 家一旦顧遇少不及」,悻悻其色辭,彼不自訟夫己之 昧於去就,乃橫生怨望,卒之罹尤逢殆,使君臣之間 胥失,不能善厥終者,何可枚數?況一治一亂,固由人 事,究其本然,亦有數存乎其間。聖人不語及者,蓋恐 國家有所倚,而不力於治理故也。彼曰:「吾留則治,吾 去則亂」,又曰「容有少俟。」皆燭理不明,信道不篤,自治 不勇,「有所牽𦊰戀嫪而然。復有一蹠仕途,求田問舍, 絕口不及,人或勸之,非惟力拒,又從而銜之骨髓。嗚 呼!其忻然受之而踐之者,幾何人哉!」嘗謂山林之樂, 造物甚靳而不以畀人,苟非其人,雖見留於暫,終必 假軒裳以去之。以是知鍾山之英,草堂之靈,必福德 具盛者可以填服。於是或者遽然失容曰:「有是哉?吾 亦從此反躬,求吾稅駕之所矣。」會公命記還山亭,故 概括其言而書之以獻。

《拙庵看山圖序》
李惟馨

山水佳麗,武夷為最。次則太行東南壺關、陵川之間 也。壺關縣東南一舍里曰林青,即致道別業,聚廬而 托處者數世矣。鄉曰紫團,乃太行絕頂,若武夷之幔 亭峰也,世傳神仙所宅。山曰紫團山,洞曰紫團洞,仙 曰紫團師所產人參曰紫團參。洞一名曰翠微洞,中 有潭曰白龍,泓澄渟匯,其遠近淺深皆不可測。盛夏 雷雲出於其中。舊《志》云:樂氏二女,微子之後,採藥於 山中,常栖於洞,服食人參,得道仙去。宋政和間,敕賜 沖惠沖淑真人廟額曰「真澤。」其他殊名異迹,不可勝 紀。東迤百里而近百丈原,康節故居。稍南,孫登長嘯 之所。少北,則隆慮也。峰石峙靈,草木秀潤。翠松蒼檜, 凌雲千丈。修竹茂林,與山無窮。蔥蒨「醲郁,撥拂雲霞, 蔽虧日月,名狀罔極。群山竦立,芒角峭拔,森若劎戟, 風清雨霽,乘興登覽,使人神怡目眩,應接不暇,如瀑 布水簾,垂虹噴日,天巧捷出,五嶽三塗,似難伯仲。但 人迹罕到,未嘗表麗其勝境也。大抵一溪一壑,一盤 一曲,丹崖堊壁,疊嶂巑峰,上接霄漢,下瞰煙霞,試一 臨之,毛骨聳豎,雖洞」天神府,無以加焉。致道每憩於 茲,時令童僕挈榼提壺,或吟詠雲根,或獨酌松下,因 而誅茅結屋,扁曰「拙庵。」於是乎奇喦絕巘,環列於軒 戶之外,几席之上。仍命工肖形,蠟屐幅巾,野服黎杖, 自名曰《拙庵看山圖》。諗余為文。大凡地有勝境,得人 而後發;人有心匠,得物而後開。境心相遇,固有時耶? 襄陽峴山,蓋諸山之小者,而其狀著於荊州,豈非羊 叔子、杜元凱相繼於此以成其勝哉?至於流風餘韻, 藹然被於江漢之間,是茲山待其人而後著,紫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