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9 (1700-1725).djvu/7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三十七年,無蠶,夏秋不雨,大旱。長子縣歲荒,斗米錢 二百三十有奇。

四十一年九月二十一日地震。

四十四年,蝗。

四十五年七月,長子縣蝗,食西鄉一帶穀田。

熹宗天啟四年冬,大雪三晝夜,樹多折。

六年六月六日,襄垣地震。

愍帝崇禎四年三月初四日,白晝忽然黑暗。

五年,流賊紫金梁、《老回回》等由陵川至長治南界,焚 掠雄山鄉及壺關、平順、邢紅娘破遼州,遂掠黎城之 南北陌、東西井。

六年,壺關縣四月、五月不雨,斗米三錢。黃山東坡有 土類白石脂,居民取以為食。王加印至長子東裏村, 焚掠而去,遂襲平順,知縣徐名揚死之。

九年七月,蝗食禾,生蝻。秋,桃李復華。

十二年冬,無雪。

十三年,平順縣春夏不雨,人相食。

十四年秋,霪雨,凡十七日,是歲豐稔。壺關縣春大饑, 斗米七錢,民皆相食。

十五年元旦,風霾晝晦,道絕往來。壺關縣六月初四 日地震,初八日冰雹如盌,厚尺許。是日,叛將任國琦 夜踰壺口,因襲「北董鎮。」

「十六年八月十四日夜,黎城縣星月皎潔,絕無雲雷, 一龍蜿蜒上昇,金光閃爍,戶牖皆黃,冬鬼哭。」是年「《闖 賊李自成》擁兵取潞安。」

潞安府部雜錄

《府志》:百穀山,《一統志》謂:「山與太行王屋相連,多柏,因 名焉。」《山西通志》曰:「百穀,神農嘗百穀於此,故建廟祀 之。」今有神農廟像甚古。《潞州志》謂建自北齊武平四 年,傳流已遠,則《通志》有據。考之襄垣亦有百穀山,亦 以神農稱。顧百穀多古雅,近有堅執以為柏谷者,則 古雅之僻也。

洹水酈道元注《水經》曰:「洹水出上黨洹氏縣洹山,山 在長子縣。」考之上黨從來無洹氏縣,長子亦無洹山。 洹水惟是秦漢時有泫氏縣,即今高平是也。有泫水 出丹朱嶺下,即丹水是也。丹水南行,由澤州下懷慶 入沁河。所謂洹水,則發源於林慮,經丹陽入衛。此酈 道元注水之誤。《州志》采入山川中,非矣。

神農之後,黃帝封其支子於潞州。《志》以為即潞子嬰 兒國,非也。嬰兒,赤狄別種,晉文公時始散居於晉鄙, 其後奪黎地而居之,前此未入潞境也。黃帝所封在 唐虞前,當另是古諸侯,非潞子。

壺口、衡漳,舊《志》以為即《書》所稱「壺口、衡漳」,非也。《書》稱 「既載壺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於岳陽;覃懷底績, 至於衡漳。」此治河之大勢。由河東、河內以至河北,皆 河水經由之地。壺口,在河東屈縣,今隰州所屬;衡漳 在清濁交流之後,今磁州臨漳地是也。潞之壺口,山 名偶同,所謂衡漳,乃導漳之始,非治河之中。雖皆禹 「蹟,地實不同。」

慕容廟《舊志》以為慕容瑋,未之考也。廟碑甚明,乃慕 容永僭都長子,為慕容垂所敗,走死郡西張村。土人 哀而葬之,為立廟。元文宗朝,禱雨偶應,民請追贈。下 太常議。博士王瓚以當時晉室未亡,諸竊據不宜稱 帝,乃降封隴西王,故稱隴西廟云。墓在其旁。

靈泉山「舊志」謂在郡東南三十里。《長治縣志》謂在城 東南十里。今查十里曰秋谷山,有一窟曰龍洞,淺甚 且無泉。歲旱,民自山下挑水灌之,灌滿即雨。三十里 有仙泉山,山半有泉,歲旱祈禱與舊志合,則《縣志》誤 矣。

摩雲寺,在佛耳山,翠雲寺在山下。《長治縣志》以為城 東北十五里。查東北十五里曰佛耳坪,上舊有玉皇 廟,下有百穀寺,並無所謂摩雲、翠雲者。今查城東南 五十里大峪鎮,有佛耳山二寺在焉。山與壺關共,故 《壺關志》亦載。《長治志》以「佛耳坪」當之,誤矣。

「長子」,顏師古以為長短之長,非長幼之長,謂為長狄 所居而得名。今考長狄在春秋始之潞,而武王封辛 甲,已稱長子,則顏說誤矣。《縣志》又因長狄而推其祖, 曰在夏為防風氏,在商為汪芒氏,愈失真矣。防風氏 守封隅之山,非長子也。長子大抵以丹朱得名,雖非 封國,實畿內之采邑。浮山縣,丹朱食邑也。長子接境, 今境內有丹嶺、丹水,有堯水、堯村,南北朝有堯暄,以 為帝堯之後。明徵非一,豈皆附會?又考之《竹書》曰:「后 稷放丹朱於丹水。」或曰:丹朱封於丹水,非放也。受封 丹淵,自是舜事,謂之虞賓;封於丹水是堯事,謂之引 子,原不相悖。故據今古山川人物及《竹書綱目》而辨 之。

後魏分置樂陽北齊廢。謂後魏於長子縣分置樂陽 縣,至北齊廢樂陽縣也。《舊州志》於「樂陽北齊」下加二 「縣」字,而《府志》《縣志》遂因之,訛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