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0 (1700-1725).djvu/1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耳,常藪盜,以壤接蔚州、廣昌兩界,時煩顧慮。義泉嶺 在縣北三十五里,勢不甚峻,頂上皆阡陌,久蕪不治。嶺腰有界石,與廣靈分壤。煙燻崖 在縣南四十里。凡山石或蒼翠,或丹碧,或黑白,其土骨然也。朝暾夕曛,晴嵐陰靄,青黃錯出,此則氣所蒸耳。惟煙燉崖無冬春,樹木皆窅黑,濃如墨,漬石作火燼色,餘煤浮起,殷殷欲颺。

鵝毛嶺 ,在縣南七十里。路叢岐,多藪盜。以距村甚遠,樵徑錯出,時滋延蔓。自高鼎就撫而南,山中村民始稱「貼席。」

落水河 在縣東十五里。每山水泛漲,則亂石順流蜣轉,雨霽後仍然,故道可趾。

白龍池 在縣西北三十餘里。相傳元時建廟其側,每天旱,取池水祈雨,時見白龍如蜿蜒出沒池中,即雨。

聖水 在縣東北三十里聖水山之麓。一泓徑尺,涓涓有聲。祀龍神于泉旁。天旱禱于神,用瓶取聖水迎置神前,日夕拜禱。得雨後,仍送水入泉內。

《甘泉 》在縣治西團內,甚清冽,與「惠泉」 頡頏,體稍重耳,為全邑甲。

牛心山 在縣東南五里。山嶺有大石如牛心,故名。又云:「山如牛心。」 舊有比干廟,今廢。

神仙山 在縣南一百一十里,接唐縣境。頂上有娘娘宮,高四十里。每季春,遠近瞻拜甚眾。故老相傳有神奕于上,又名尖山。

祭刀嶺 在縣南四十里。相傳楊六郎在此祭刀。

鼻子嶺 在縣南二十里白石山左。險峻,高脊如鼻。

煙熏嶺 在縣南五十里,崖多煙痕。

浮圖峪 在縣東三十里。相傳唐太宗征劉黑闥,屯兵于此。明景泰二年,建城。今直隸紫荊關,設把總一員防禦。

北口峪 ,在縣北七十里,一線路通蔚州。峪長四十里,無人煙。

湖山石 在縣東三十里,平地突出數尺許,其狀如虎,亦名「太虎石。」

湯河 在縣南六十里。源出靈丘縣北渾源州南湯頭鋪,流入直隸唐縣界,俗又名「唐河。」 昔年水勢甚盛,居民結筏以渡,今淤涸處成水田,可以種稻,因名之曰「湯河。」 又俗名溏河者,因流入唐縣倒馬關,故名之曰「唐河。」 考其實,以溏河為正發源于嘔彝者是也。

搏虎澗 在縣南五里。相傳晉李存孝搏虎,即此地。

烏龍溝 在縣東九十里,直隸設千總一員防禦。

 大同府城池考         府志

本府。大同縣附郭。

府城池 明洪武五年,中山王徐達因舊土城增築,周圍十三里,高四丈二尺,包以磚。東曰「和陽」 ,南曰「永泰」 ,西曰「清遠」 ,北曰「武定」 ,上各建樓、角樓四,敵樓五十五,窩鋪九十六。西半屬大同前衛,東半屬後衛。西北角樓宏壯。景泰間,巡撫年富于城北築小城,周六里,高三丈八尺,門三。天順間,巡撫韓雍續築東小城、南小「『城各周五里,濠深一丈五尺,各三門。嘉靖三十九年,巡撫李文進將南小城加高八尺。隆慶間,巡撫劉應箕高增一丈,厚增寺八尺,包以磚,建門樓各四。萬曆壬辰,北門樓改文昌閣』。萬曆八年,總兵郭琥復加磚砌女牆。萬曆三十年,巡撫房守士復修。」

皇清順治十年,總督鳴佩、《馬子先》,總兵《彭有德》相繼

重修

外州縣衛所

懷仁縣城 ,明洪武十六年,指揮桑桂因舊城增築。永樂九年,指揮于忠「重修,周圍三里零六步,高三丈,濠深一丈,舊惟東西二門。成化元年,守備姜裕增修月城二座。嘉靖三十四年,知縣殷宗虞、守備景希賢因舊幇修,增高三尺,闊二尺,南北添工字墩二座。隆慶四年,因戎騎逼城,知縣劉邦彥、守備葉繼文增高大」 牆四,女牆俱用磚包。萬曆元年,部院大臣請內帑用磚石包修,增高三丈八尺,女牆六尺,周圍七百三十七丈九尺,濠深二丈,水深數尺。東西二門外各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