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0 (1700-1725).djvu/1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土牆》、每關各建門一座

「渾源州城池 ,唐時築,其形如龜,周圍四里二百二十步,高一丈五尺,濠深七尺,東西二門,明洪武元年修,東半屬安東中屯衛中所,西半屬安東中屯衛前所。」 永樂二十年,北兵入城,知州陳淵疏請復築,增高二丈五尺,添外濠一道。嘉靖四十五年,知州顧守賢議修築,請之當道,延袤仍舊。垣高三丈九尺,闊二丈,濠深三丈,有重樓、角樓、鋪舍。

「應州城池 ,唐天寶初節度使王宗嗣創建,李克用父子居之。乾符間,克用父為大同節度使,因古城廢塌,移築于天王村,距舊城八里餘。明洪武八年,知州陳立誠以舊城西北三面多曠地,遂就東南城牆改築今城,周一千三百三十五丈,計五里八十五步,高三丈二尺,重以甕圈,池深一丈。原設門三座:東曰暢和」 ,西曰「懷城」 ,南曰「宣陽。」 北為樓城,上曰「拱極。」 成化六年,本城千戶劉鑑改建元武廟,作鎮北方。成化二十年,知州薛之敬修葺,加增月城,創築東、西、南三關廂,以衛鄉民來避兵者。嘉靖四十三年,知州宗𦶜、守備蕭以望重修,增高三丈。南門創修一樓,濬濠及泉,外築護濠牆。守備剛續修月城,增築敵臺。隆慶五年,知州吳守節奉文修築,通高四丈,四面皆石砌磚包。重建四樓:東曰「龍山秀峙」 ,西曰「鴈嶂雄屏」 ,南曰「茹峰壁立」 ,北曰「桑水帶」 ,環角樓四。萬曆五年,知州徐濂沼壕植柳。二十四年,知州王有容築官牆,周二百六十丈,高三丈三尺。垛口、墁頂俱磚包。

山陰縣城池 ,宋神宗時建。明永樂三年重築,高二丈五尺。正統二年修。正德六年知縣王紘、嘉靖十六年知縣王郎俱重修。二十六年增高三丈三尺。隆慶四年增高四丈六尺。巡按劉良弼奏請磚包,知縣苗浡然董役,周四里零二十步,高如舊,基闊三丈八尺,頂廣二丈,濠深八尺,廣二丈。為門三:東曰永泰,南曰宿峰,西曰「靖遠。」 上建樓櫓。外為甕城,外為月城。北城無門,上建真武廟角樓四,警鋪八。城下列垣為蔽垣。外三十餘步,周圍築堤,以防黃河水之漲。萬曆三十五年,復以磚漫頂及女牆水口馬道,號完固矣。說者謂墁頂當用磚三層,參差其縫,水始不能入,今止一層。

「朔州城池 ,秦人築,即武州之馬邑,父老因馬周走而依之」 ,築始不崩者也。元至正末,右丞相孛羅帖木兒駐兵大同,使其將姚副樞省去西北,築東南一隅,以便守備,未完而棄。明洪武三年,指揮使鄭遇春奉旨開設朔州衛,依姚副樞所築舊址,修完磚圈四門,并立門名。二十年,指揮薛壽奉文用磚包砌,城高三丈六尺,堞高六尺,共四丈二尺。頂闊四丈,腳闊八丈,周一千二百六十丈。堞口三千一百三十五,池深三丈五尺,闊一十一丈,周一千六百八十丈。甕城四座,各周一百三十八丈。敵臺樓一十二座,門樓四,角樓四,鋪樓二十四,煙墩四,門四:「東曰文德,西曰武定,南曰承恩,北曰鎮塞。」 外連弔橋,各樹危樓。萬曆十三年守道李《釆菲》委知州張守訓重修。三十四年守道徐準委通判郭如松濬池。池以內築「護城牆」 ,池以外築「馬騣牆。」

馬邑縣城池 始建,自秦歷漢、唐、宋,皆土墉,周二百七十九丈。明洪武十六年,朔州衛指揮孫昭修。正統二年,武安侯鄭亨展拓其基。隆慶六年,巡撫劉應箕、巡按劉良弼會議築邊城,得請。乃命知縣岳汴、守備時爾宜分督之。踰年始落成。四面石基五尺,上皆磚包。角樓四,城樓二,東西門有重樓,高四丈,周六百四十丈。

皇清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因城毀,續加修葺。

蔚州城池 ,後周大象二年建。明洪武五年德慶侯廖允中開濠。十年,置衛指揮周房修築,規制宏麗堅固。周七里十三步,高三丈五尺,堞高六尺,共四丈一尺。磚包濠深三丈五尺。門三:東曰「安定」 ,西曰「清遠」 ,南曰「景山」 ,上各建樓。東曰「景陽」 ,西曰「廣運」 ,南曰「萬山」 ,北無名角樓四,敵臺二十四。外各建月城為橋。

廣靈縣城池 ,肇于後唐莊宗同光二年,歲久傾圮。明洪武十六年,知縣葉時茂因舊城修築。天順初,巡撫馬昂以城卑薄,令蔚州知州史魁增築,高廣倍舊。敵臺十二,每臺窩鋪一間,門二,南曰「景陽」 ,北曰「永安」 ,外各置懸橋。弘治二年,知縣程觀再築。十一年,知縣孟繼先置各門層樓。嘉靖二十九年,知縣孫武臣,四十一年知縣孫應明相繼重築南關。隆慶二年知縣馬承志悉撤鋪舍角樓四,鋪樓八,甕城增樓二座。萬曆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