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0 (1700-1725).djvu/7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石洞王仙尸解真形,在內原作「滑山」 ,後改為「花山。」 上多蛇虺,有神塔鎮之。

聖鼓山 ,在城東北五里,有大圓石如鼓,擊之有聲。《一統志》作「聖鼓嶺。」

筆峰山 在城南一里。三峰高出,形類筆架,對儒學櫺星門,取文明之象。

石梯山 在城西南七十里。《水經注》:「銅鞮西有石梯山。」

爛柯山 :在城東北四十里。俗傳,晉王質採樵,遇二仙圍棋,質觀棋未終,斧柯已爛,因立廟,棋局尚存。

麟山 在城東北三十里,有宣聖祠,故名。檀山 ,與麟山相近,其峰九頂,世傳鳳凰常棲其上。在城東北三十里。

鼊山 在州西二十里。下有池,名「鼊池」 ,流入漳河。

堯山 在城西三十里,上有帝堯廟。

皇后山 :在城西南四十里,一名石泉山。萬安山 :在城南四十里。

鱉山 :在城西二十五里,伏牛山之南麓。上有八蜡廟。

聖佛嶺 :在城西五十里。舊有塔鎮之,今建寺宇。

「文中子洞 」 在銅鞮山畔,蓋隋王通讀書之所,時房元齡、魏徵、李靖、薛收等受業。

漳水 其水有二:一自伏牛山西谷發源,經州西南流;一自分水嶺發源,經武鄉縣東流。一名漳源者,在州西北三十五里,有泉,匯為巨浪,流繞州城之西,東南與衛水合。《書》云:「清漳發於樂平縣,濁漳發於長子縣。」 此一名漳源者,乃漳水之餘派也。又名西漳河,又名小漳河。

銅鞮水 在銅鞮山下。係伏牛南麓之水。經紫金山、漳河合流入潞。漢韓信擒代相夏說於此。甲水 ,在山水里,居民引以灌田。東流入武鄉縣。南為爛柯山,屬沁州。北為武鄉三交里。又名涅水,以「涅」 縣名,後人乃訛為甲水。

小河水 ,自爛柯山南分水,從聖鼓山下繞州城北,為後龍界水,西入漳河。

龍泉 ,在伏牛山神祠座下。有洞,可入潛龍居此。州人遇旱,禱雨立應。

柳泉 在州北郭外。有泉從石竇出,匯為方池,冬夏不竭,上有亭可酌。東有聖母祠。

后泉 在城南五十里,有八角井,流繞州城西,與沁水合。

湛泉 :在城西半里,上有聖母祠,旁多園林,周圍數泉環繞,引以灌園圃,人利之。

南泉 在城南十里,有源混混不竭,故以里名。東泉 在城東南八十里,味甘冽,上有湘子祠,居民利賴之。

煖泉 :在城南關河之南半里。遇冬不冰,內有蓮藕。

沁源縣

紫金山 縣之西城,據其半,自霍山蜿蜒西來,高十餘里。按《史記正義》載,「霍太山南八十里為沁源」 ,此其支龍也。

琴泉山 在沁河東五里,內有琴高真人廟,前有泉一泓,名曰「靈泉。」 其水西流入沁河,禱雨多應。

靈空山 在縣西北六十里。其勢峭削,四圍石壁如屏。西與霍太山相連,岩洞幽深,林木蔥鬱,石蹬盤折,俗呼為「十八盤。」 唐王子菩薩寺在焉。東隅有馬明王井。

綿山 ,在縣北百二十里。盤踞百里,與介山抱腹岩相連。澗壑深杳,峰巒層疊,上有介子推祠並墓。

仁霧山 在縣北五十里郭道鎮之東。自綿山分脈,綿亙六、七十里,高峰蟠結,上有慈雲寺。旁分兩臂,彎環迴抱。前起尖峰,如雙關狀。中通一路,沁河瀠繞於外,亦風氣所鍾也。

州西嶺 在縣南門外,有沁州故址,綿亙三十里。隋唐間置沁州,其嶺在西,故名。

朱鶴嶺 在縣北四十里。上有風洞,大風從中出,建風神廟,有司每歲四月致祭,其深莫測。洞口堆以亂石,人不敢窺。

鐵爐嶺 在縣東琴泉山後。俗傳竇建德造兵器於此,又名「磨刀嶺。」 有試劍石,下有馬圈坪,係建德屯馬處。

蓋海洞 ,在靈空山東南麓龍王廟下。內有三關,每徑尺餘,僅可容身。鄉人遇旱取水,必側身而入。約二里許,抵後穴,微聞濤聲,取水出。士民焚香還拜,隨行即雨。如稍有異念,關隘即緊,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