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0 (1700-1725).djvu/7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能出入。俗傳水自一關得者,風而少雨,二關得者,陰而多雲,三關得者,雨始周洽,其雨不雷電,不暴霪,神異如此。

龍泉洞 ,在縣北一百二十里,介山下有石洞,洞有泉。

捨身崖 在靈空山十八盤南。崖高百餘丈,世傳先師捨身之處,故名。先師,唐懿宗第三子,僖宗弟也。因黃巢亂,竄身五臺,遇僧削髮,遂游天下名山。過沁源,聞靈空景勝,欲為駐錫之所,因歷崇陟險至此。

沁河 在縣東。其源有四:一在滑鳳村石崖下,一在崖頭村北山麓,俱由琴峪而南,至陽城村轉東。一在車家嶺底,水從地湧出三穴,勢甚雄放,由綿上鎮至陽城合流。一在白窯馬圈溝,至轉沁交口村相合。自是以南,復受諸水。其流浸大,經岳陽縣,轉沁水縣,穿太行山,至河南懷慶府達濟源,由武陟縣入黃河。隋大業四年開永濟渠,引沁水入御河,灌田二千餘頃。按:引水東流至武鄉縣北,合入御河,灌田二千餘頃,乃元時因郭守敬言也。舊《志》謂「隋大業間」 ,豈守敬倣其故道耶?

西川河 在縣西三十里。其源出衛村東溝,至龍頭村入沁河。

青龍河 在縣東三十里。出青龍山下,至園寨村入沁河。

清水河 在縣東北八里。發源於龍居山,水自泉出,極清潔。西流入沁河。

湱河 ,在縣北七十五里。源出水谷村,至綿上鎮,東入沁河。

五龍潭 ,在靈空山寺東北隅。周圍皆青石崖,寬十餘丈,淵渟莫測,時出雲霧,現有龍形。遇旱禱之,多應。

馬跑泉 一在縣東十五里白土岩下,南流至有義村入沁河。一在縣東六十里靈空山,世傳唐懿宗第三子偘出奔此山修道,其馬跑地得泉,旱不乾,澇不溢。

武鄉縣

鞞山 ,在縣東北里許。相傳石勒微時,於此聞鞞鐸音,故名。初名「北原山。」

南山 在縣東南三里。上有南山神廟。宋宣和間,敕封靈潤公。西有焦龍神祠、八角池,旱禱輒應。明嘉靖間,以地震敕戶部侍郎鄒守愚致祭。胡甲山 一名護甲,又名侯甲,《統志》作護甲嶺,在州治西南,涅水出焉。山有隘口,即分水嶺。明初置巡檢司,後裁。

羊徑山 在縣東北一百里。東接太行,其勢高峻,徑僅通羊,故名。

馬鞍山 ,在縣西七十里。晉文公伐皋落氏,嘗經此,上有太子狐突廟。

麓臺山 ,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與沁源、靈石二縣相接。

陰辿 ,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南關北。峰巒高聳,道途險隘,雖盛夏行旅,不苦炎威。即元世祖「仰歎處。」

龍岩洞 在縣東九十里。其洞深遠莫測,旱禱雨輒應。

漳河 漳有二:一曰清漳,一曰濁漳。按《禹貢》蔡註,清漳出上黨沾縣大黽谷,今樂平縣少山也。濁漳出上黨長子縣鹿谷山,今潞安府長子縣發鳩山也。濁漳又謂之衡水,又謂之橫水,東至鄴合清漳,而東北至阜城入北河。鄴即今涉縣也,阜城即今東光縣也。武鄉之漳,即清漳也,出武鄉嶺下,自西北來,至縣西五里合涅水東流,值夏秋暴漲,勢甚雄湧。

涅河 ,出縣西北分水嶺下,至邑西五里合漳水東流。

二龍池 ,在縣南二十里。中有昭澤廟殿,繪二龍形,入池中輒雨。

珍珠泉 在縣西北,其泉噴出如珠。

《州志》
未載山川

《沁源縣志》

青龍山 在縣東二十里。山頂常出雲霧如龍狀,上有青龍廟。

青果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松柏蒼翠如畫,下有青果寺。

靜草巍山 ,在縣西北九十里。高三十里,盤踞百餘里,與靈空山相連。山勢極高,風猛寒凜,六月凝雪,寸草不生,故名。

五花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與青龍山相接,上有狐突廟。

龍居山 ,在縣東北八里。上有「麻衣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