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2 (1700-1725).djvu/1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三百七十二卷目錄

 開封府部彙考三

  開封府河防考

職方典第三百七十二卷

開封府部彙考三

開封府河防考        府志

唐虞

禹導河,自積石歷龍門,至於華陰,始入河南地,自成皋,始入開封地。

文帝十有二年冬十有二月,河決酸棗,東潰金隄。

是歲,東郡大興卒塞之。

成帝綏和二年,詔求能浚川疏河者。待詔賈讓上言:「治河有上中下策。古者立國居民,疆理土地,必遺川澤之分,度水勢所不及。大川無防,小水得入,陂障卑下,以為汙澤,使秋水多得有所休息,左右游陂,寬緩而不迫。夫土之有川,猶人之有口也。治土而防其川,猶止兒啼而塞其口,豈不遽止?然其死可立而待也。」 故曰:「善為川者,決之使導;善為民者,宣之使言。」 蓋隄防之作,近起戰國,壅防百川,各以自利。齊與趙、魏以河為境。趙、魏瀕山,齊地卑下,作隄去河二十五里。河水東抵齊隄,則返而西泛趙、魏。趙、魏亦為隄,去河二十五里。雖非其正,水尚有所游蕩。時至而去,則填淤肥美。民耕田之,或久無害,稍築室宅,「遂成聚落。大水時至漂沒,則更起隄防以自救。稍去其城郭,排水澤而居之,湛溺自其宜也。今隄防陿者去水數百步,遠者數里,於故大隄之內,復有數重民居其間,此皆前世所排也。」 河從河內黎陽至魏郡昭陽,東西互有石隄激水,使環百餘里間。河再西而東,迫阨如此,不得安息。今行上策,徙冀州之民當水衝者,決黎陽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河西薄太山,東薄金隄,勢不能遠,泛濫期月自定。難者將曰:「若如此,敗壞城郭、田廬、塚墓以萬數,百姓怨恨。昔大禹治水,山林當路者毀之,故鑿龍門,辟伊闕,折底柱,破碣石墮,斷天地之性,此乃人功所造,何足言也!今瀕河十郡治隄歲費且萬萬,及其大決,所殘無數。如出數年治河之費,以業所徙之民,遵古聖之法,定山川之位,使神人各處其所,而不相奸。且以大漢方制萬里,豈其與水爭咫尺之地哉?此功一立,河定民安,千載無患,故謂之上策。若乃多穿漕渠于冀州地,使民得以溉田,分殺水怒,雖非聖人法,然亦救弊術也。今可從淇口以東為石隄,多張水門,恐議者疑河大川難禁制,滎陽漕渠足以小之,其水門但用土木,今作石隄,勢必完安。冀州渠首,盡當仰此水門,諸渠皆往往股引取之。旱則開東方下水門,溉冀州,水則開西方高門,分河流通,渠則填淤加肥,故種禾麥更為秔稻,轉漕舟船之便,此三利也。民田適治,河隄亦成」 ,此誠富國安民,興利除害,可支數百歲,故謂之中策。若乃繕完故隄,增卑倍薄,勞費無已,數逢其害,此最下策也。

明帝永平十有三年夏四月,詔修汴渠隄。初,河、汴決壞,久而不修。建武十年,光武欲修之。浚儀令樂俊上言:「民新被兵革,未宜興役。」 乃止。其後汴渠東浸,日月彌廣,兗、豫百姓怨喚。會有薦樂浪王景能治水者,帝問理水形便。景陳利害,應對敏捷,帝甚善之,乃賜《山海渠書》《禹貢圖》,及以錢帛,發卒數十萬,詔景與將作謁者王吳治汴渠隄,自滎陽東至千乘海口,千有餘里。景乃商度地勢,鑿山開澗,防遏衝要,疏決壅積,十里立一水門,令更相迴注,無復潰漏之患。明年,渠成,帝親巡行,詔濱河郡國置河隄員吏,如西京舊制。景由是顯名。王吳及諸從事者皆增秩一等。

順帝陽嘉二年,詔「自汴河口以東,緣河積石為郾。」 郾成,刻石記之。

唐元宗十有四年,河決魏州。

五代漢乾祐三年夏六月,河決鄭州。補闕盧振上言:「臣伏見汴河隄西岸隄堰不牢,每年潰決,正當農時,勞民役眾。以臣愚見,沿汴水訪河故道陂澤處,置立㪷門,水漲溢時以分其勢,即澇歲無漂沒之患,旱則獲澆溉之饒,庶幾編甿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