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2 (1700-1725).djvu/1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治尉氏,俱因縣城置州廨,未嘗別有州城。而《洧川志》並無此說,故略之。《舊志》又云:「明洪武初年,知縣俞廷芳以水患遷築今治。景泰元年,築城鑿池,知縣王傑創修城,周九里四十步,高二丈四尺,池深一丈,闊五丈,城門五,郭周其外。成化十六年,知縣李文增築。正德十年復修。知縣張恭、陳端有《紀略》。嘉靖二十年、三」 十八年,知縣衛綸、王尚質繼修。隆慶二年,知縣侯九臣加築。萬曆四十年,知縣李尚志「修《城五》門。」 崇禎五年,知縣周家俊復修。

皇清順治五年,知縣王秉彝補修。康熙二十二年增。

築,知縣周師望大加修葺,雉堞樓堡,煥然一新;且濬隍駕橋,巍然保障云。

鄢陵縣城

「始建未詳。古鄢城在縣北二十里。明景泰元年增築,知縣康健修。正德十三年加築,知縣龍章修。」 《李夢陽碑記》:「正德十三年夏四月,鄢陵縣城成。城周二千三百三十七丈,高二丈五尺,基廣一丈,塹廣三丈,深三之二。城四,門各樓。門各有郛,周廬十,敵臺十一。城四角各樓。嘉靖間,知縣尹尚賢、史文彬、張詳屢修。萬曆」 壬子,築城樓、甕城。知縣張舜典創四門及小北門,城樓、甕城,易以磚,創角樓五,濬濠蓺蓮,設守禦具。崇禎六年,始築甎城,邑人大司馬梁廷棟、同知縣任中鳳修。

皇清順治十五年,知縣經起鵬重修。康熙二十八年

知縣許承澎修北門及東門城。

扶溝縣城

西漢建。隋大業末,移治於桐丘城,即今治。桐丘,故鄭地。明正統七年,修築「城池。知縣韓璟修,周九里三十步,高二丈五尺,池深二丈,闊五丈二尺,門四郭周其外。景泰二年復修。知縣陳紀建敵樓。成化十九年,知縣胡宣修四門甎甕城。隆慶六年,知縣黃芬成甎城。萬曆三十年,知縣金良範增修。三十九年,知縣丁可」 取復修。

皇清康熙四年,知縣高錫爵重修城門暨橋。

中牟縣城

舊城在縣東一里。相傳曹操所築,失考。明天順五年,移建今治,知縣董敏改建。周六里三十步,高一丈五尺,廣二丈,池深一丈,闊一丈二尺,門有四,以郭環之。城內大街三,西關有市廛。成化十八年,知縣戴玉重修。正德五年,知縣周紀加修。崇禎七年,知縣俞士鴻成甎城,加「月城。」 後焚於寇。

皇清順治二年,知縣劉泰來修城浚濠。康熙十二年,

知縣韓藎光復修

陽武縣城

「西漢始建,修濬未詳,明正統十四年始修築。」 按《邑志》云:「舊無城池,惟築河防,環繞周圍。正統中,知縣馮祥、典史王平始築牆於防上,以為保障,尋沒於河。景泰四年重建城,增西、北門。舊門四,知縣陳永宗創鑿一門。天順五年增築,知縣王佐修葺。」 城周九里十三步,廣一丈五尺,高三丈七尺,池深一丈,闊一丈四尺,門有五,其後又開一小南門。城內七街,舊有集市,今移於城外六關廂。嘉靖二十七年重修。崇禎十二年始築甎城,知縣杜時階修塞小南門。

皇清順治七年,知縣姜光印「修北門城樓。」康熙二十

四年,知縣劉邦彥修南門及壞垣。二十六年,知縣安如泰修各城樓、堡、鋪。

原武縣城

始建未詳,明洪武四年修築,縣丞江忠修圮於河。

正統間,復建土城,知縣謝寧修,周四里九十八步,高二丈三尺,廣二丈,池深一丈,闊二丈,門四,建樓於其上,門各有郭。城內四街,學前小街并四關,各有集市。弘治十四年,知縣張愷築護城堤。嘉靖十一年,知縣楊順修城併四城樓。崇禎十三年築甎城,知縣李如梧修未竣,署縣事李愈華踵成之。

皇清順治十四年重修,知縣甯弘舒修縣東《婁村店》。

鎮、縣西王村鎮、縣北新集鎮,各有城并門。康熙二十一年,知縣張金式重修,并建四門弔橋。封丘縣城。

「西漢始建,歷代修濬未詳」 ,迄元至正間,淪於水。明洪武元年,復建土城,周五里二十四步,高二丈七尺,廣一丈四尺,池深九尺,闊一丈三尺。城內大街五,惟善政街為最。門五,外為關廂。成化二年,知縣王輔重修。弘治二年復圮於河。十三年,知縣袁仕增修,築護城堤。正德六年立五門城樓,知縣張守愚、蔡完相繼修。隆慶六年知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