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2 (1700-1725).djvu/2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三丈,闊如之,門四。內大街六,郭環其外,各有集市。「弘治十一年,知縣李景修角樓、牆鋪。」 正德七年,知縣王克臣增修城。隆慶二年,知縣張光孝始作甎城。萬曆二十三年,知縣屈煒修甕城,加重門。

皇清康熙二十七年,修「四門城樓」,知縣朱培修東南。

西三門城樓,惟北城樓未建。二十八年,知縣李培繼修之。

項城縣城

城舊在縣東北六十里。相傳「項籍所築」 ,訛。明洪武末,圮於河。宣德三年,始遷今治。景泰元年,知縣胡連增築。天順三年,復修城池,知縣王輔修,周七里有奇,高二丈五尺,廣一丈二尺,池深一丈二尺,闊一丈二尺,門四。各建樓於上,外衛以郭。正德六年,知縣張諭始甃甎城。嘉靖三十六年,訓導宋世相增建月城。隆慶元年,知縣魏勳「修城南門。萬曆元年、二十三年,知縣賈明遠、王欽誥修城濬池。」 崇禎十六年,知縣張應弘增築。

皇清順治十三年,知縣鄭羽侯築城濬隍。十八年知

縣黃陛復修之。康熙二十六年,增修全城,知縣顧芳宗修。城內舊有南、北、東、西、新街、舊街等集,今移於四關廂。

沈丘縣城

「明弘治十一年置縣,始築城鑿池。知縣李琳建,周二里許,高三丈二尺,廣一丈五尺,池深一丈五尺,闊如之,門四。城內大街十一,外為關廂,有集市。」 舊水門二,今設而不啟。正德丁卯,知縣孫誠始修甎城。嘉靖乙丑,知縣羅鳳翔築西門月城重樓。萬曆丁丑,知縣宋存德建東北二門月城。甲申,知縣張良式建南門月「城重樓。」 崇禎十二年,知縣李自修增築。

皇清順治十三年,知縣李芳春修葺。

許州城

漢獻帝始建。故城在州東三十里,相傳曹操所築,歷代修廢失考。明正統末,增築城池,知州劉綏建。周九里一百三十九步,高三丈二尺,廣一丈一尺,池深一丈二尺,闊二十丈三尺,引潩水注之。其西通西湖,門四:東曰陽和,南曰「來薰」 ,西曰威武,北曰「迎恩。」 四郭門並建樓。城內大街四:曰「齊禮」 ,曰阜民,曰「承恩」 ,曰「道德。」 及四關廂,各有集市。弘治五年,增城濬隍。知州卲寶修環池皆栽荷花,建四角樓。嘉靖中復修,知州于玭增高三尺五寸,闊五尺。萬曆丁酉始修甎城。知州范錫修。崇禎末焚於寇。

皇清順治十四年,知州汪潛復修城池門樓、月城。

臨潁縣城

「隋大業四年建舊城,圮於水,遷於縣南十五里」 ,即今治。明洪武三年,知縣王復重築,周五里二百四十六步,高二丈,廣如之,池深五尺,闊二丈。正統十年,知縣曹忠重修。正德七年春,知縣樊繼祖改作城池,始建四郭門。嘉靖三年,知縣鄭哻修城垣,後知縣孫鎬、韓珊各重修。隆慶三年,知縣楊爾中復修。後知縣陳燦、張國柱相繼修。萬曆四十八年,始創甎城。知縣張福臻修增高二丈五尺,建四門,重樓敵臺。「濬隍十八尺,闊五尺,引潁水從五里河注之。門各架木為橋,屹然保障」 云。

襄城縣城

城,「相傳周時楚靈王始建,歷代徙置失考。」 明成化十八年,增築城池,知縣郭文修,周六里一十九步,高二丈,廣一丈二尺。池深廣各門不等,門有四。後又于西南特建一門,以納汝水秀氣,利學宮焉。內大街五,外為四關,有集市。嘉靖二十九年,主簿樊敘增修。萬曆十年,知縣王承統始砌城以石。二十五年,知縣李光先修甎城。崇禎十四年,流賊毀城幾盡。

皇清順治九年,知縣佟昌年修城池。

郾城縣城

城古郾子國故城在縣東三十五里,歷代徙置未詳。明成化十八年,修城鑿池,知縣臧鼒建城,周九里十三步,高二丈五尺,廣一丈,池深一丈一尺,闊二丈五尺,門有五,內街十二道,外為關。嘉靖二年,知縣喬遷增修。崇禎十一年,知縣李振聲築,始作甎城,併修敵樓、角樓。明末毀於寇。

皇清順治二年,知縣周之良,十一年知縣荊其惇補。

修。康熙十年,知縣李應宗修城門樓、角樓。十九年,知縣彭一卿復修。二十七年,知縣蔡珠增修長葛縣城。

春秋時建,歷代修築失考。明正統十三年,修葺城池,知縣黎騂修城,周六里一百五十步,高二丈五尺,厚一丈,濠闊四丈五尺,深一丈。舊止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