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6 (1700-1725).djvu/2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四百二十八卷目錄

 河南府部彙考二

  河南府山川考上

職方典第四百二十八卷

河南府部彙考二

河南府山川考上   通志府志合載

本府。洛陽縣附郭。

邙山 在府城北三里。一名郟山。周築王城,北抵郟山,即此。其山西自新安接洛陽、偃師、鞏縣一帶,東漢諸陵及唐、宋名卿塚墓多在焉。《圖經》曰:「北邙山,一名平逢山,金更名太平山。綿亙四百餘里,起關中,附二華而東,層層起伏,為狀不一,隨地立名,屹然峙河洛之中。」 按《道書》,「海內福地七十有二,邙山其一云。」

穀城山 在府城北五十里。本名潛亭山。漢置穀城縣,故名。瀍水出於其下。《左傳》定六年,單子伐穀城,以定王室。即此。

翠雲山 在府城西北十里,即邙山最高處。樹木森列,蒼翠如雲,故名。上清宮在其巔。朱超石《與兄書》曰:「登北邙遠眺,眾美都盡。」

八將山 在府城西三十里。唐尉遲敬德與單雄信等戰於此。

秦山 在府城西南二十五里。起陝州,與邙山聯體。其上三峰鼎峙,亦名「三山」 ,相傳周之三王陵也。

闕塞山 在府城正南二十五里。郡之朝山也。一名伊闕,俗名龍門。酈道元曰:「伊水入伊闕,昔大禹疏以通水,兩山相對,望之若闕。」 《春秋:昭公二十六年》,晉趙鞅使女寬守闕塞,即此兩巖間。元魏胡太后崇信浮屠,琢為佛像,大小不可數計。其像之最大者,惟賓陽洞。

周山 在府城南十五里。一名小亭山,山下有周谷。《水經注》引《皇覽》曰:「周靈王葬於河南城西南山上。又名周山,在柏亭西。」

香山 在府城南三十里,因舊產香葛,故名。舊有香山寺,即裴度《還帶》處。唐侍郎白居易之墓在焉。

玉泉山 在府城東南三十里。上有白龍祠,祠前有白龍潭。

萬安山 在府城東南四十里。一名大石山。漢時名石林。馬融《廣成苑賦》云「金門石林,殷起乎其中。」 是也。山高二千丈,危峰邃谷,冠乎洛陽。其麓有彭婆塚。又唐姚崇墓。

黃華山 在洛陽縣萬安山之南麓,平坡之中忽起二峰,俗名「黃華堆」 ,范文正公墓之祖山也。「委粟山 」 ,在府城東三十五里。魏明帝營圓丘於此,至今形尚存。

大石嶺 在府城西南新安界,來、濡之水經其南。

鳳凰山 在府城東北三十里,近平樂堡。山飛舞似鳳形,故名。中有嶺似駱駝,又名駱駝嶺。八風谷 在洛陽縣,其上多美石,作示固堂,嘗採此石以作柱。《水經注》曰:「太和中,造太和殿於平城殿之東,階下有一碑石」 ,亦是洛陽八風谷之所產也。今失其處。

大谷 在洛陽縣,《東京賦》所謂「大谷通其前」 者是也。《董卓傳》曰:「大谷距洛九十里。」 《註》云:「大谷口在故嵩陽西北八十五里,北出對洛陽故城。」 華延《洛陽記》曰:「城南五十里有大谷,舊名通谷,今失其地。」 以地勢考之,當是水泉口。然二書里數不同,蓋《註》所謂「九十里」 ,指今城而言,《記》所稱「五十里」 ,指故城而言。要之,古洛陽面前,更無對出之口,則此為「大谷口」 ,萬無可疑。

洛水 在洛陽縣。源出陝西洛南縣冢嶺山。東北流,經盧氏、永寧、宜陽,入本縣界,去城南五里許,歷偃師,至鞏縣北十里入河,名洛口,一名洛汭。《禹貢》「東過洛汭」 ,即此。亦名「什谷之口」 是也。此水全鍾地靈,自黃帝以及成周,皆齋沐臨水而獲禎符,不止神龜負書一事也。

伊水源 在洛陽縣,出盧氏悶頓嶺,經永寧、宜陽、嵩縣,入本縣界。由伊闕而北,轉折而東,會洛水入於河。

瀍水,源 在洛陽縣,出穀城山,自高廟溝起,與九眼泉合,東南流,經孟津縣二十里,始入本縣界。由邙山西北注向東,至縣後轉折而東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