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6 (1700-1725).djvu/2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北瑤》始逶迤而入於洛。

穀水 在洛陽縣。《山海經》云:傳「山之西有林焉,曰璠冢,穀水出焉,東流注於洛。」 《水經》云:「穀水出弘農澠池縣南璠冢林穀陽谷。東北流歷澠池,至新安,澗水注之,入於洛。」

澗水 ,在洛陽縣。《山海經》云:「婁山西四十里曰白石之山。澗水出焉,北流注於穀。白石山在新安縣,澗水注穀,經七里橋南流,轉東入洛。《水經注》云:「自下通謂之澗水」,為穀水之通稱焉。甘水, 在府城西南三十里,源出宜陽縣眉城東,西南流入洛,其味甘,故名。

孝水 在府城正西三十里。其源在廆山之陰,自穀口堡入澗水。相傳晉王祥臥冰於此,故名。金水 ,在府城西二十里。自新安縣界金水堡入澗。隋都洛,改遶皇城,故名。

江左水 在府城南十八里。源出登封縣少室,西北流入於伊。唐高宗幸嵩過此,愛其山川秀麗,顧謂侍臣曰:「江左風景不過如是」 ,因稱江左。按《縣志》作姜佐水,俗傳姜太公釣此,故名。沙水 在府城西南四十里,源出秦山南五十里,水漫流入於洛。

黃家水 ,在府城西南三十里。源出秦山南新店之南,入於洛。

龍虎灘 在府城東三十里。隋李密築龍虎臺以閱武,南臨洛水,故名。

鸂𪆟灘 在洛陽縣,古伊闕故地。牛僧孺為尉,鸂𪆟雙下,旬日拜御史,故名。八節灘 在洛陽縣治南伊闕東。唐白居易作八節灘以自娛,見《括地志》中。

狄泉 在府城內大倉西南。《左傳》僖公二十九年,「盟於狄泉。」 即此。

平泉 在府城南。泉上有橋,乃唐李德裕舊莊。中多怪石,醒酒石尢奇。唐白居易詩:「狂歌箕踞酒樽前,眼不看人面向天。洛客最閒惟有我,一年四度到平泉。」

靈泉 在府城南,唐李德裕有賦。

溫泉 有五:一在府城東北,一在偃師縣南,一在嵩縣西南,一在澠池縣東,一在新安縣西,俱冬溫夏涼。

「四眼井 」在府學門外,奎光閣之西。一井分為四眼,其水凊冽,不濁不竭。有郡之文運八角井 在府城南六十里,其井石甃八角,相傳內有錦鯉長尺許,時遊水面,人不敢害外州縣。

偃師縣

鳳臺山 :在縣治東二十里。昔有鳳凰集其上,故築臺以名其山。

景山 在縣治南二十里。《詩》謂「陟彼景山」 是也。唐陳子昂曰:景山崇麗,為冠群峰。北對嵩、邙,西望汝洛,居祝融之故地,連太昊之遺墟。帝王圖籍,縱橫左右,岡陵之美,復何加焉。

首陽山 在縣治西北十五里。邙山之最高者,日出光照,故名。商伯夷、叔齊叩馬諫武王,後隱此。詩云:「采苓采苓,首陽之巔。」 按《通志》言首陽者五處,賈逵註云「在蒲坂。」 未考孰是。緱山 在縣治南四十里,孤峰突出,周靈王太子晉升仙於此。《山海經》云:緱山之上無草木,多金玉,泉水出焉。上有飲鶴池。池在豢龍岩下,一名「覆釜堆」 ,盧元明有《記》。

「太子嶺 」 即景山一帶,唐高宗太子弘陵在焉,故名。

蛾眉嶺 :在縣治西北二十里。兩山迤連,如蛾眉然。

劉澗 在縣治南五十里。河源出南山。周劉康公食采於此,用其水,故名。

落鹿澗 在縣治南二十五里。子晉射鹿於此,從浮丘公學道處。

拜馬澗 在縣治南三十里。子晉乘鶴昇仙,棄所乘之馬於此。鄉人拜之,因名。

鄩溪 在縣治東北十五里,內有蓮,冬溫夏涼。甘露泉 在縣治東。其泉瑩澈如線,飲之若飴,因名。

雙泉 在縣治南,二泉並出。

鞏縣

虎頭山 :在縣治南門外,僅接城垣,形類虎,故名。知縣吳三仁改名「南極山。」

猴山 :在縣治東南二十里。山勢高峻,其形如猴。晉王亥隱此。

趙封山 :在縣治南四十里。宋種茶此地,封之以禁樵採,故名。

青龍山 在縣治南四十五里,其山穹窿,在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