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6 (1700-1725).djvu/3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此以造律呂。按《前漢律曆志》:「伶倫取竹,在大夏之西,崑崙之陽。」

嶕嶢山 :在縣治西北三十五里。相傳「廣成子嘗居於此」 ,上有河瀆靈源廟。

龍頭山 :在縣治西四十五里洛水之陽。上有快風軒。

大通山 :在縣治西五十里。上有風穴,擊之如雹聲。

陽虛山 在縣治西北五十里。一名陽峪山。《山海經》曰:「陽虛之山多金,臨於元滬之水。」 倉頡隨黃帝南巡,登陽虛之山,即此。

崤山 在縣治西北六十里。一名嶔崟山。春秋時,晉人敗秦師於崤,即此。

大壇山 :在縣治西四十五里。山頂廣平如壇,高埠如屋,又名壇屋山。

分水嶺 :在縣治西四十五里。有泉分注。嵩縣、陝州皆有之。

魚脊嶺 :在縣治東北七十里。以其形相似,故名。

摩雲嶺 在縣治西八十里,其山高峻凌雲。王官谷 在縣治東四十五里大柱山中。「元滬水 」 在縣治西五十里,源出陽虛山,南流入洛。

崤水 在縣北六十里。源出崤山下,南流入洛。大宋川 ,在縣治東北二十五里。源出黃塘山,東南流,經宜陽入洛。

香泉 在縣治西延壽山側。

刀環川 在縣治東北五十里。源出崤山,東流入宜陽界,名昌河。

九經澗 在縣治西北一百里。相傳漢光武微時,於此迷路,往來九次,遇一老人指以出路,因名。

回谿 在縣治北六十里。《東漢書》:「鄧禹、鄧弘要馮異共攻赤眉,屯兵回谿,大破赤眉於崤底。」 即此。

醴泉水 在縣治西南,流入《狂水》。

新安縣

慕容山 在縣治北。相傳慕容垂屯兵於此。爛柯山 在縣治西南三十五里。群山秀錯,佳水繁密。有清溪洩於山峽之間,其石如爛木,取塊剖開,內有樹葉痕。岩下一洞,深邃莫測,名「王喬洞」 ,即樵子王喬遇仙處。

闕門山 :在縣治西三十里,與青龍山相對如闕。澗水中流,謂之闕門。俗稱「鐵門」 ,非。

青要山 在縣治西北七十里黃河南岸。其山壁立數仞,《山海經》稱為「帝之密都。」 北望河曲,是多鴽鳥。南望瞻渚,轅水出焉。有草黃華赤實,服之能益人顏色。

漏明岩 在縣治西北六十里。舊名「石門。」 兩壁削立數十丈,中一徑可通往來。旁有岩,居民建寺,後為避兵之所。

小兒崖 在縣治北十里黃河南岸。其北岸有孔子岩,與此相對。俗傳孔子西遊至此,見數小兒鑿崖以通黃河之路。

貓兒崖 :在縣治北六十里狂口渡,北枕黃河。相傳河岸北山有白鼠磧,舟自西來,每為所壞。後鑿石貓於水中以鎮之,河流遂平。

少水 :在縣治東南二十一里,東流入澗。《山海經》云:「瞻渚之上,少水出其陰。」

澠池縣

韶山 :在縣治北三十里。有金烏、白兔二峰。改澠池為「韶州」 ,蓋取諸此。

白石山 :在縣治東北二十里。山多白石如粉狀,澗水出於此。

方山 在縣治東北五十里,頂形四方,故名。廣陽山 在縣治西二十里,《澠水》出於此。桓王山 在縣治北九十七里。周桓王葬此,其上有桓王廟。

黽池 在縣治北。黽似蛙而腹大,池有此,因名。澠水河 在縣治西二十里。酈道元云:「熊耳山際有澠池水東南流」 ,即此。

嵩縣

三塗山 在縣治西南十里,蓋神禹所鑿以導伊者。《書》曰:「南望三塗」 是已。兩山壁峙,伊水中流。一為伊闕,一為陸渾,併此為三塗。俗呼為崖口,又曰水門云。

陸渾山 在縣治東北四十里。一名方山。春秋時,陸渾戎居焉。秦因其地置陸渾縣。漢末,胡昭隱居於此,今呼為「古城」 者是也。《左傳》「楚子伐陸渾之戎」 ,即此。

九皋山 :在縣治東北四十里,直南為鶴山。《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