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6 (1700-1725).djvu/3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奪槊泉 ,在縣西北十里。秦王世民征王世充於洛陽,為其偽將軍單雄信所逐,尉遲敬德救之,因奪雄信槊卓地,三軍不能舉,敬德以手拔之,隨有泉水湧出,故名。

靈泉 在城南二里。宋政和間,里人異其旱澇如常,試病者飲之輒愈,故名。

溫泉 有三:一出瓦店溫谷澗,至孟津縣界入河;一出建春堡伊水東;一出龍門東北入伊水。五龍泉 ,在縣西北谷水堡,源出秦山北五龍溝中,約行五里,潛入於地。

滴水泉 在縣南四十里瑤底村。土崖上覆空,廣一丈有奇,深半之,其壁津津焉。纍水成珠,下滴於地。一村蔬禾,皆賴滋灌。旱不為減,潦不為增,斯亦奇矣。

狄梁公泉 在闕塞山西寺溝。溝北向,迤邐而入,頗有幽趣,溝盡而山橫其間,泉在山上,下流龍門鎮北,橫欄而過,俗傳為狄梁公泉,漫無可考。《甘泉記》云:「東委一舍,下達伊水。」 甚似此泉。白龍潭 在玉泉山,即漢時濯龍潭。曹操採濯龍祠前梨樹在此。

黑龍潭 ,在伊闕西北岸水下。

偃師縣

北邙山 在縣治北二里許。一名郟山,為天下之輻輳。東跨鞏縣,西跨洛陽,北跨孟津,綿亙四百餘里。四圍險固,當河洛之間,為水堤保障。古謂「秦頭鞏尾」 ,此正其尾也。土脈深厚,東漢諸侯及唐、宋名臣多葬焉。山北嶺有墩,傳云「宋時邊堡」 ,金更名太平山。

白雲山 :在縣治南二十里。即景山西一帶白雲出即雨,鄉人視為雨徵。

萬安山 :在縣治南五十里。

浮山 :在縣治南五十里。

百坯山 :在縣治南五十里。漢和帝常幸此,山再成曰「坏。」

馬鞍山 ,在縣南六十里,與少室相接,以形名。「燄光山 」 ,在馬鞍山下,五峰並列,如火燄然,故名。

香爐山 :在縣治南六十里,當馬鞍少室之門。巑岏尖峭,如博山爐形,故名。

羊蹄山 :在縣治西北二十里。其山週迴,石上有羊蹄跡,故名。

牛心山 :在縣治西南六十里,與「浮山」 對,以形名。

磨盤山 :在縣治東北十里。即邙山之支。靈龜山 在縣治東北十五里,以形名。

委粟嶺 在縣治西南五十里。唐、宋修陵,采石委粟於此,故名。

廟兒嶺 :在縣治東南四十里。

黃麓岡 :在縣治南三十五里。

太后岡 :在縣治西南五十里。有漢薄姬廟在焉。一名太尉岡。

百里坪 :在縣治南五十里。

佛光峪 在萬安山下。俗傳昔有佛放光於此,故名。

養龍巖 在縣

石室巖 :在馬鞍山上。穹窿如室,俗呼為「瓦間堂。」

滴水巖 在佛光峪,崖中有泉滴水,故名。「浮丘洞 」 ,在縣治東南仙君堡,天台道士浮丘公修道之處。

冷水洞 ,在縣治東南仙君堡中。有池水冷切入骨,故名。

過山洞 :在縣治西北石橋堡。其洞可通人行,一名「穿山洞。」

鸞豬洞 :在縣治東南仙君堡。昔有鸞豬處於此,土人獲之,遂名。

紫雲洞 :在縣治西南山。

宮底坡 :在縣治南十里。

柏坡 在縣緱山之麓,有古柏滿坡,故名。嘉靖戊子,歲荒,居民始取資食,日久遂殲。

九龍坡 :在縣治西南十五里。

黃馬崖 :在縣治西南二十里。

臭椿崖 :在縣治西南二十里。

高家崖 ,在臭椿崖東。

洛河 ,源出弘農郡上洛縣冢嶺山,至治西南五里,與伊水合流,經鞏縣東十里入河。伏羲時洛出書,即此。其神為宓妃。魏曹子建著有《洛神賦》。

伊河 ,源出盧氏縣悶頓嶺,自伊闕流至治西南五里,合洛水。

碾子河 在縣治西南韓莊,北流入於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