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6 (1700-1725).djvu/4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八陡山 在縣東八里。東西通衢,其山陡險。或云:「山有八峰」 ,又名「八將山。」

長石山 ,在縣東南五里。

鏤腳山 在縣東南二十里。其形似鏤腳。大石嶺 ,在縣東南三十里。

重山 在縣南三里。屏山如鼠伏有星,士謂「此山能耗城中之糧。」 明成化以前,倉在山下,今廢。白石山 在縣南五里。山巔有古寺,今廢。密山 在縣南十五里。

郁山 ,在縣西南二十里。出郁李仁。

嶡山 在縣西十里,又名崛山。

青龍山 ,在縣西三十里。

鳳凰山 在縣西三十里,與青龍山相對如闕。澗水中流,謂之「闕門」 ,俗稱「鐵門。」

隊山 在縣西北十八里,兩山相對如隊。方山 ,在縣西三十里。

青旻山 在縣西北三十里。

渚山, 在縣東南二十一里。《山海經》云:「瞻渚之山,少水出其陰。」

玉屏山 在縣南五里,俗名樊家山,狀如屏,為縣衛山右都御史鄉賢呂孔學墳墓在焉。荊紫山 ,在縣西北一百一十里,黃河南岸,境內之最高者。

天壇山 「《荊紫山》一峰之高者,上有神祠,其北有天壇。」

塔底山 在縣西北一百里。其山崎峻,旁一峰聳削如塔。

玉鞍山 ,在縣北二十五里。其形如鞍。

谷山 ,在縣北三十里。

冠山 ,在縣北五十里。其山如冠。

北邙嶺 在縣東北二十里。

青石山 在縣南八里

鷹巢嶺 ,在縣東北四十里。山有梭木,樹圍合抱,俗傳唐武后「避暑宮」 故基。

雲坡 在縣二十五里,俗名「銀坡。」

沙崖 ,在縣北五十五里。群山四拱。中有小水自張家莊北流入黃河,即馬陵川。

膽礬洞 在縣北四十里。內產膽礬。昔有人入洞數十步,寒風如瘴,懼而出,至今不可採。《夫人纏 》在縣北七十里,即青要山。其山陡險。自長泉寺至回龍寺,東西亙四、五里,石磴參差,俯瞰河流,山畔一路如線,內有怯山橋,通斷崖往來處。明成化二年,北村尚昇建。

龍澗河 在縣西北二十里。自青崖底發源,經省莊東南入澗,居民引以灌田。

東門小河 在縣東門外。由縣北十里朱家坡引溝,二水相會,南繞東門入澗。亦名金水。泥河 在縣西郭外,源出北山之陽,南流入澗。澗河 在縣城南,源出澠池白石山,經縣東南,繞縣東入洛。《禹貢》:「伊洛纏澗,既入於河。」 即此城。潢河 ,在縣南十五里。

安溝河 在縣西北十五里。源出羊義北山,南流會龍澗河入澗。

長垣河 在縣西北八里。源出隊山,南流入澗。黃河 ,在縣北六十里,經荊紫山、青要山之北,東注孟津。

觀音磧 在縣北六十里黃河灘有巉石自南岸入河數十步,壅遏水勢,驚濤曲折,舟行多危。皂澗 在縣東南。隋煬帝曾於此造顯仁宮。宋進士溫堂皂澗里人。

磁澗 ,在縣東三十里。即城黃河入澗。

豪水 ,在縣南十五里。源出密山,南流歷九曲,入於洛。

金水 在縣東北三十里。東流經洛陽金水堡入澗。隋都洛,改繞皇城,故名。今縣東門外亦有金水。

孝水 在縣東四十里。《水經注》:「孝水出廆山之陰,北流注於穀,相傳晉王祥剖冰處。」

芝泉 即「寶泉。」 在縣北慕容山後。泉水溢流,東至北城下,鑿注於泮池。

溫泉 在縣西南三里群山之壑,北流入澗,冬月不冰。宋錢緯葬夷子里煖泉村,即此。

石龍泉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

石泉 在縣西二十五里爛柯山下。三泉併湧,西流入澗。

惠靈侯泉 在縣東北十五里。宋紹聖二年,河南大疫,病者赴泉飲之,立愈,因立「惠靈廟。」 鹿跑泉 ,在縣東北五十里。俗傳有鹿跑地,泉水湧出。

滴流泉 在縣北四十里。水自懸崖下滴匯為泉,清響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