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6 (1700-1725).djvu/4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水之大可勝舟,冬夏不涸,故渠道行近水之田將百里皆仰灌焉。」 宣德初,湮塞不行,凡七十餘年。弘治癸丑,巡撫徐恪以民屢困於旱,建議疏濬。參政宋瑄總其事,知府劉瓛、同知董琇、知縣楊滋督工并力,用夫二千七百有奇,踰年而渠成,但閘壩之制,分灌之法未備。丙辰歲,憲副張鼐以治河有績,兼領其事,仍委董琇等督夫匠如前濬之,而新任知府陳宣繼至,乃相與協謀即事,於是渠水復通。憲副張心切為民,又雅知水事,仍斟酌古法,使可經久。每渠障水之入各有壩,防水之暴各有閘。閘內之兩旁各有子堰,子堰之中各有遊渠,以均水利於遠近。又於洛渠之南大明寺後創鑿一渠,東行出午橋之上。洛渠,蓋併前為五矣。是役也,雖倡始於都憲徐恪,繼成於憲副張鼐,經營於郡守劉瓛、陳宣。其實惓惓建議劉太師為梓里規,利便之盛心不可泯也。劉健有《水利重濬記》。

大明渠 在城西南二十里東侯堡青陽屯、大明寺西,分洛渠水以灌田。弘治十一年,河南按察司副使張鼐創建。

新興渠 在城西南四十里西侯保李王屯,築石壩,繼甘水河引以灌田。弘治間,按察司副使張鼐再建。

宜陽縣

宣德渠 在縣西六十里。里人引流水以灌田。宣利渠 二處:一在縣西五十里,一在縣東十里。

黃澗口渠  。「魚兒泉渠  。」 《韓城渠》。

「《水兌》渠  。」 「神後渠。」

皇清康熙三十年,知縣申明倫新開四渠。

「官莊渠  。」 「考老灣渠  。」 安業渠。

鎖家營渠

永寧縣

宣利渠 、新興渠 、萬相渠 、龍頭、福興等渠,皆上分洛水以灌田者,莫詳其始。洪武六年,主簿丁讓復修。永樂間,知縣郝敬、縣丞于淵俱復修。宣利渠後堙。萬曆年間,知縣賈宗悌重開。然改革之後,萬廂等渠皆淤塞不治。《我》

《皇清》自順治九年壬辰,知縣程萬善督眾重濬,《永民》

「賴之。」 至。康熙二十八年,知縣佟賦偉重開舊渠五道。

宣利渠  。「永昌渠  。」 「復興渠  。」 「安業渠。」 民樂渠。

又修新渠五道

《詠勤渠  》。《萬廂渠  》。《小石渠  》。「《雲臿渠》。《盡力渠》。」

嵩縣

《伊水 邑》止伊水一派,他皆谿澗支流,前人疏之以成渠,而水利興焉。昔渠十四道,今增五道,共十九道。

永豐渠  ,永濟渠  ,永定渠  ,下扒渠,伊陽古渠 ,順陽岔渠 ,夾正渠  ,永昌渠,濟民渠  ,永安渠  ,田湖渠  ,鳴皋渠,新正渠  ,永義渠  ,永泉渠  ,仁義渠,公順渠  ,永清渠  ,中安渠。

盧氏縣

澗渠 引沙河水,由東門外環城而南,民資澆灌。

文峪渠 在縣東南十里,引文峪水灌溉民田。《靈寶縣》。

「《德盛》渠 」 在孟村。

《清猶》渠 在王垛底。

永清渠 在店頭村

康民渠 在東西流

《大清渠 》:在牆底村。

《小清渠 》在牛莊村。

福民渠 在兼溝

鴻溝渠 在五里頭

「子母渠 」 ,在虢州。

「清龍渠 」 在營田溝。

「永盛渠 」 在萬宿底。

樂民渠 在莊裏

大和渠 在南村

《通和》渠 在馬拳頭。

黃清渠 在梁村

永流渠 在布莊村

和順渠 在川口

通道渠 在嶡山

上水渠 在車村

「富民渠 」 ,在大中原。

得成渠 在虢州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