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6 (1700-1725).djvu/4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洞風自洞出,此日必雨。

雲華洞 在縣石臼寺

文峪洞 在縣西南六十里。

七真洞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皇天原上。唐王顏追七仙葬此,故名。

董社原 ,按《通鑑》,在縣西南四十五里。隋楊元感起兵,與宇文述嘗戰於此。世傳唐元宗時,有白髮黃冠過此,謂鄔元崇曰:「我是太上老君,汝帝元祖也。」 因更名皇天原。

鑄鼎原 按《通鑑》:「在縣東南十里。黃帝採首山之銅,鑄鼎於此。鼎成騎龍升天,人抱遺弓而號。」 漢武帝建宮,唐刺史王顏為賦,縣令王億立碑。無何傾圮,碑記荒沒。縣令黃方建黃帝廟,又建奎樓於後,并自為記。崇禎十六年,俱被流寇破城燒燬。

影堂坡 在縣西五十里。楊震堂前飛坡以影其堂。

黃卷坡 在縣影堂側,取《校書》意。魏武征韓遂,馬超屯此。

黃河 :在縣城北數武。

獮丘坡 在縣治

「雉鮦坡 」 ,在湖城縣,出《拓跋氏書》。

渙池 ,在縣南三十里。有龍堂。

玉溪澗 在縣西南五十里。源出秦山,其色清冷如玉,經文底鎮北入於河。

泉鳩水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戾太子塚側。文峪水 ,在縣西南五十里,會玉溪澗北入於河。

金砂澗 在縣西南三十里。

阿對泉 在縣西五十里皇天原麓,二泉相對。楊震家僮阿對引灌於校書堂前故原上,居民皆下汲之以供炊,至今倚以為利。

九龍泉 在縣南十里許。有泉九淵,淵不竭。歲旱禱雨輒應。唐開元間,敕封躍泉侯,廟在泉側。萬迴井 在縣治。唐景龍間,僧萬迴臨終,遣求本鄉河水,弟子難之,萬迴曰:「堂前。」 隨掘河水出。飲竟而終。其水至今甘美。

故縣泉 :在縣西南二十里,離村數武。平地湧出,味甚甘美,他泉多不及焉。

水利附

洛陽縣

漢陽渠 即周陽渠,至漢名漢陽渠。《西征記》曰:「城之西南有陽渠,周公之所制也。建武二十三年,張純為大司空,明年上言穿陽渠,堰洛水為漕,公私獲贍。」 是渠今引穀水,蓋純之制也。亦謂之九曲瀆。《水經注》:漢何敝,章帝朝為何南守,修理洛陽四渠,墾增三萬餘頃。

魏五龍渠 河南十二里。《境簿》曰:河南縣城東十五里有千金塌。《洛陽記》曰:「千金塌舊堰穀水,魏時更修此堰,積石為堨,而開溝渠五所,謂之五龍渠。」 時太和五年二月八日庚戌,蓋魏文帝修王張故跡也。《水經注》曰:「堨是都水使者陳協所造也。」 《語林》曰:「晉文王欲修九龍渠,阮步兵舉協掘地,得古承水銅龍六枚,堰遂」 成,水歷塌東注,謂之千金渠。逮至大水暴溢,溝瀆泄壞,晉世又廣功焉。《石人》東脅下文云:「太始七年六月二十三日,大水蕩壞二塌」 ,故為今塌。更於西開泄,名曰代龍渠,即九龍渠也。

千金堨 ,《晉邵續傳》:「晉永嘉初,使汝南太守袁孚率眾修千金堨,以利漕運。後張方入洛,破千金堨,石砌殆盡。」 見《水經注》。元魏時,太和中,仍修復故堨。

隋通津渠 在河南縣南三里。隋大業元年,分洛水西北,名「千金磧渠」 ,東北流入洛。通濟渠自洛西苑引達於此。

月陂 ,唐開元二十四年,李適之徙河南尹,政不苛細,為下所便。元宗患穀、洛歲暴溢,耗徭力,詔適之以禁錢作三大防,曰上陽、積翠、月陂。自是水不能為患,刻石著功。詔永王璘書,皇太子瑛書額。武德八年。《九域志》曰:「月陂形如偃月,其三陂在積善坊。」 《玉海李適之傳》

「宋石渠 」 在府城舊銅駝坊,西入宋潞公文彥博宅。

明洛渠 在城西二十五里。引洛水入渠灌田,因名渠曰「洛洛渠。」 起東侯保分洛水而東,曰莽渠。莽渠之北又分三支:曰清渠,曰單渠,曰太陽渠,東流仍入洛及伊,凡四渠。

伊渠 ,在城南二十五里。引伊水入渠灌田,因名渠曰「伊。」 伊渠起城南伊闕口之北,分伊水北行至午橋莊,與洛渠交而出。其上並三支亦名莽渠、清渠、單渠,但以東別之。凡三渠俱入洛。《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