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6 (1700-1725).djvu/4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過村澗 在州東南五十里。

海眼坡 在州東八十里。流為壕浴底河,冬月亦熱。

御泉 在州東《舊硤》石地。唐明皇巡幸過此飲之。

濛泉 在州西南隅雉堞外。其水甘美,冬夏不竭。有數泉附之。

南泉 在州南門外,東西二眼,清澈甘美。州城無水,居人汲用者,冬夏絡繹。

蝦蟆泉 在州西門外雉堞下。水自石孔流出,內有蝌虯,禱雨輒應。唐韓愈有詩,今涸。

仰天池 在州東朱家原社。

溫湯池 在州西南五原社。其水四時皆熱,舊傳漢光武及曹操曾浴此。

萬錦灘 在州北門外黃河之濱。每春花卉開如錦繡爭輝,故名。

靈寶縣

女郎山 ,在縣南五十里。上有靈泉,禱雨輒應。秦山 ,在縣南五十里。山連關中諸山,故名。諺曰:「秦為頭,虢為尾。」

峴山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師古曰:「峴頭山。」 夸父山 在縣治。《山海經》云:「夸父之山,北有林焉,名曰桃林,廣闊三百。」 師古曰:「山在今閿鄉縣東南,湖城縣西南,去湖城三十五里。」

枯樅山 在縣治。《後漢書》云:「赤眉立盆子於鄭北。」 《古今註》云:「在此山下。」

地肺山 ,在縣西南一百里。一曰《肺山》。

鹿蹄山 ,在縣虢略鎮南。

胡山 ,在縣南十五里。

青山 ,在縣南八十里。

燕子山 ,在縣東南七十里。秋燕多蟄於此,故名。

寶珠山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

衡嶺 在縣南十二里。《文》曰:「秦函谷關,在弘農衡嶺。」

衙嶺 在縣治,濁水所出。《後漢書》曰:「衡山嶺下函谷,濁水出。衙」 疑當為「衡。」

將軍嶺 ,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上有竇建德塚,故名。

蛇頭嶺 在縣南二里許。以形得名。

龜頭嶺 在縣西南二里,以形得名。

西原 ,在縣西南五十里。即哥舒翰與安祿山戰敗績處。

老君原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上有老君觀並塚。

官莊原 在縣南十三里。

恩養原 在縣南七十里。

函谷 ,在縣南十二里。

稠桑河 在縣正西二十里。

霸底河 :在縣治。源出乾山,經川口《南趙》至十字口北入澗。

好陽澗 在縣東十三里。源出峴頭山,北流入河。

湧泉 ,在縣西南六十里。其味甘甚。

石盆泉 在縣女郎山上石盆中,冬夏不竭。育賢泉 在縣儒學前。正統中教諭陳亮疏鑿。味甘冽,甲諸水。又名「三台井。」

夾灘 在縣治。金天興初,靈寶義軍張信侯三集壯士三百餘,於北河夾灘上立水柵以守。北將忽魯罕只乘淺攻之,不能克。

閿鄉縣

夸父山 按《省志》,在縣東南境。山有桃林,周武王牧牛之野,中多野馬,造父得驊騮騄駬以獻。周穆王夸父善走,常追日卒於此,遂名其山。喊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

歜游山 ,在縣南三十五里。世傅黃帝嘗遊於此。

秦山 ,在縣南三十里,樵採資焉。

石姥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八峪三里有飛泉。牧牛山 ,在縣南五十里。山有桃林,周武王牧牛之野。

休與山 ,《博物志》云:「丘與桃林在湖縣休與之山。」

玉山 在縣西南

太湖峪 、小湖峪 ,俱在縣南二十里,湖水出焉。

石姥峪 ,在縣西南四十里。斷崖絕壁,上下惟石,懸流濺沬,冰雪怒𩰚。見韓文「黃花。」 峪 內四十里有千佛洞,係一石雕刻。棗鄉峪 ,在縣西南六十里。

元風洞 ,按:《地理志》,「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