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渠。穀水又南,東屈逕津陽門南,故津陽門也。昔洛 水泛泆,漂落害者眾,津陽城門校將築以遏水,諫議 大夫陳宜止之曰:「王遵臣也,水絕其足,朝廷中興,必 不入矣。」水乃造門而退。穀水又東,逕宣陽門南,故苑 門也。皇都遷洛,移置於此,對閶闔門,南直洛水浮桁。 故《東京賦》曰:「泝洛背河,左伊右瀍」者也。夫洛陽考之 中土,卜唯洛食,實為神也。門左即洛陽池處也。池東, 舊平城門所在矣。今塞北對南陽南宮,故蔡邕曰:平 城門,正陽之門,與宮連屬,郊祀法駕所由從出,門之 最尊者。洛陽諸宮,名曰南宮,有謻臺、臨照臺。《東京賦》 曰:「其南則有謻門曲榭,依阻城洫。」注云:「謻門,冰室」門 也。阻,依也。洫,城下池也。皆屈曲邪行,依城池為道。故 《說文》曰:「隍,城池也。」有水曰池,無水曰隍矣。謻門即宣 陽門也。門內有宣陽冰室。《周禮》有冰,人日在北陸而 藏之,西陸朝覿而出之。冰室舊在宣陽門內,故得是 名。門既壅塞,冰室又罷,穀水又逕,靈臺北望雲物也。 漢光武所築,高六丈,方二十步,世「祖嘗宴於此臺,得 走鼠於臺上。」亦諫議大夫第五子陵之所居,倫少子 也。以清正,洛陽無主人,鄉里無田宅,寄止靈臺,或十 日不炊。司隸校尉南陽左雄、尚書廬江朱孟興等,故 孝廉功曹,各致禮餉,並辭不受。永建中卒。穀水又東 逕平昌門南,故平門也。又逕明堂北,漢光武中元元 年立。尋其基構,上圓下方,九室重隅,十二堂。蔡邕《月 令章句》同之,故引水於其下為璧雍也。穀水又東,逕 開陽門南。《晉宮閣名》曰:「故建陽門也。」《漢官儀》曰:「開陽 門始成,未有名宿。昔有一柱來在樓上,瑯琊開陽縣 上言:南城門一柱飛去。光武皇帝使來識視,良是。遂 豎傳之,刻記年月日以名焉。」何湯、仲弓嘗為門候,上 微行夜還,湯閉門不內。朝廷嘉之。又東逕國子太學 石經北。《周禮》有國學教成均之法。《學記》曰:「古者家有 塾,黨有庠,遂有序。國有學,亦有虞氏之上庠、下庠,夏 后氏之東序。西序,殷人之左學,周人之東膠。虞庠。」《王 制》云:「養國老於上庠,養庶老於下庠。」故有太學、小學, 教國之子弟焉,謂之國子。漢魏以來,置太學於國子 堂東。漢靈帝光和六年,刻石鏤碑,載《五經》立於太學 講堂前,悉在東側。蔡邕以嘉平四年,與五官中郎將 堂谿典、光祿大夫磾、議郎張訓、韓說、太史令單颺等, 奏求正定《六經》文字,靈帝許之。邕乃自書丹於碑,使 工鐫刻,立於太學門外,於是後儒晚學咸取正焉。及 碑始立,其觀視及筆寫「者,車乘日千餘兩,填塞街陌 矣。今碑上悉銘刻蔡邕等名。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隸」 三字石經,古文出於黃帝之世,倉頡本鳥跡為字,取 其孳乳相生,故文字有六義焉。自秦用篆書,焚燒先 典,古文絕矣。魯恭王得《孔子宅書》,不知有古文,謂之 「科斗書」,蓋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耳。言大篆出於周 宣之時,史籀創著。平王東遷,文字乖錯。秦之李斯及 胡毋敬有改籕書謂之小篆,故有大篆、小篆焉。然許 氏《字說》專釋於篆,而不本古文,言古隸之書起于秦 代,而篆字文繁蕪會劇者,故用隸人之省,謂之隸書。 或云即程邈于雲陽增損者。是言隸者,篆捷也。孫暢 之嘗見青州刺史傅弘什說,臨淄人發古塚得銅棺, 前和外隱為「隸」字,言齊太公六世孫胡公之棺也。唯 三字是古隸同。今書證知隸自出古,非始于秦。魏初 傳古文,出邯鄲淳《石經》,古文轉失淳法,樹之于堂西, 石長八尺,廣四尺,列石于其下,碑石四千八枚,廣三 十丈。魏文帝又刊《典論》六碑,附於其次。陸機言:「《太學 贊》別一碑,在講堂西,下列石」《龜碑》,載蔡邕、韓說、高堂 谿等名。《太學弟子贊》復一碑,在外門中,今二碑並無 《石經》東有一碑,是漢順帝陽嘉八年立,碑文云:建武 二十七年造太學,年積毀壞。永建六年九月詔書修 太學,刻石記年用工作徒十一萬二千人,陽嘉九年 八月作畢。南面刻頌,表裏鏤字,猶存不破。漢石經北 有晉《辟雍行禮碑》,是太始二年立,其碑中折,但世代 不同,物不停故石經淪缺,存半毀幾。駕言永久,諒用 憮焉。考古有三雍之文,今靈臺、太學,並無辟雍處。晉 永嘉中,王彌、劉曜入洛,焚毀二學,尚髣髴前基矣。穀 水于城東南隅枝分北注,逕清陽門東,故清明門也, 亦曰稅門也,亦曰芒門。又北逕東陽門東,故有東門 也。又北逕故大倉西,《洛陽地記》曰:「大城東有大倉,倉 下運船,常有千計」,即是處也。又北入洛陽溝。穀水又 東,左迤為池,又東右出為方湖,東西一百九十步,南 北七十步,故水衡署之所在也。穀水又東南轉屈而 東注,謂之阮曲,云阮嗣宗之故居也。穀水又東,注鴻 池陂。《百官志》曰:「鴻池,池名也,在洛」陽東二十里。丞一 人,二百石。池東西千步,南北千一百步,四周有塘,池 中又有東西橫塘,水溜逕通。故李尤《鴻池陂銘》曰:「鴻 澤之陂,聖王所規,開水東注,出自城池也。」其水又東, 左合七里澗。《晉後略》曰:「成都王使吳人陸機為前鋒 都督,伐京師,輕進為治軍所處,大敗于鹿苑,人相登 躡,死于塹中。及七」里澗,澗為之滿,即是澗也。澗有石 梁,即旅人橋也。昔孫登不欲久居洛陽,知楊氏榮不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7 (1700-1725).djvu/55
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