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7 (1700-1725).djvu/8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四百五十卷目錄

 南陽府部彙考四

  南陽府城池考

  南陽府關梁考

職方典第四百五十卷

南陽府部彙考四

南陽府城池考南陽縣附郭 府志

本府城池 。秦置宛城、南陽郡。《荊州記》曰:「郡城週三十六里。至唐移郡於鄧,城漸圮,止存西南隅。元置府治,不復改作。明洪武三年,指揮郭雲因元之舊址,重修,甃磚。週圍六里二十七步,高二丈二尺,廣亦二丈二尺,池深一丈七尺,闊二丈。建門有四,東曰延曦,南曰淯陽」 ,西曰永安,北曰博望,建角樓四,敵臺三十,警鋪四十三。成化十九年重修。至明末,流寇蹂躪,樓櫓廢缺,門關敗燬。

皇清知府王燕翼設東南城門各四扇。順治四年、知

府辛炳翰重建南門樓。康熙二十三年,知府張在澤重修女牆。

外州縣

南召縣城池 ,明成化十三年置縣,南陽府同知任義、南召知縣張珙始築城。週圍三里四十步,高二丈五尺,廣一丈六尺,池深一丈七尺,闊二丈,門三:東曰東興,南曰「博望」 ,西曰「永豐」 ,上各建樓。正德十三年,知縣彭倫增修,建窩鋪、八角樓四。嘉靖甲午,知縣馮鮫重修,易東門曰「通汴」 ,南曰「近宛」 ,西曰「連嵩」 ,各增建戍樓。隆慶庚午,知縣李璽甃以磚石,更於北城建樓,題曰「望京。」 其東、南、西樓改作,高大亦如北樓。南陽《方九功記》。

皇清順治十三年,知縣馬應祥重建「南遠門。」

鎮平縣城池 ,世傳為漢安眾故城。明成化六年,知縣李賢因舊址修築,週圍五里一百三十步,高一丈八尺,廣八尺,池深一丈五尺,闊如之。十八年,知縣劉勳展南城數十步,名其東門曰「安陽」 ,南曰「便民」 ,西曰「武平」 ,北曰「懷遠」 ,有《展城記》。萬曆間,知縣翁金堂重修,更名其門東曰「毓元」 ,南曰「宣昭」 ,西曰「省成」 ,北曰「賓穆。」 至李幼勛復扁其門東曰《瞻旭》,南曰《景正》,西曰《觀成》,北曰「拱辰。」 崇禎年,知縣鍾其碩週圍增築營房八百餘間,添置警臺十二座。後圯於寇。

皇清知縣李似楠重修。至順治十四年,城為《霪雨》崩。

頹,知縣王繼祐重修,日久復壞。康熙二十七年,知縣張琮重修。

唐縣城池 ,「元至正間建城。明洪武三年,金吾右軍千戶程飛即舊基修築。天順間,千戶齊政重修。週圍六里三百八十步,高二丈五尺,廣一丈一尺,池深一丈六尺,闊二丈,門四,角樓四,敵臺,警鋪三十四。正德十年,通判陳頊、十二年,知縣李鐸、千戶王拱繼修城池,高深各增數尺。崇禎十五年,署縣事王澤深於闖寇」 毀壞之餘,填塞補葺,為一時守衛,尋多崩闕。

皇清順治九年,知縣李芝英重修,至康熙四年,知縣

田介更為修築,城郭乃完。

泌陽縣城池 ,唐泌州城。明洪武十四年,知縣胡惠因元時舊址修築,高一丈二尺,廣八尺,池深一丈,闊五尺。上各建樓。初止東西二門。成化五年,知縣魯常重修,始作南門。門三:東曰「固本」 ,西曰「敷德」 ,南曰「宗盤」 ,置警鋪八。正德六年,知縣劉璣重修,甃磚於外。十二年,知縣郭繼祖增甃磚於內。嘉靖間,知縣王世安、龔文魁相繼修葺。崇禎辛巳以後,屢遭巨賊蹂躪,拆毀過半。

皇清順治六年,知縣韓志道重修。康熙二十四年知。

縣雷珽重修。二十五年,知縣莫國芳因城門狹隘增修,闊大如舊制。

桐柏縣城池 明成化二十年,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原傑、巡按河南御史吳道宏創建築城,週圍四里一百八十步。正德六年,知縣李聚甃以磚,高一丈二尺,廣一丈,池深八尺,闊一丈五尺。門四:東曰「接楚」 ,南曰「嚮明,西曰導淮,北曰拱極」 ,建角樓四,警鋪八。嘉靖間,知縣曹侃、王鯤相繼修葺。

鄧州城池 即古穰縣。舊有內外二城,元末俱頹。明洪武二年,金吾衛鎮撫知鄧州孔顯始築內城。週圍四里三十七步,高三丈,廣二丈五尺,池深一丈五尺。門四:東曰「迎恩」 ,南曰「拱陽」 ,西曰「平成。」 北門以形家言不啟,因不名。六年,始甃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