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7 (1700-1725).djvu/8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磚建門樓四,角樓四,月城小樓四,甕城小樓三,窩鋪三十三,女牆一千三百九十一。郡人王誼記:「外城,《元史》天澤築,後廢。」 明弘治十二年,知州吳大有重築,週圍一十五里七分,高一丈,廣五尺,因舊為五門,曰大東門、小東門、南門、小西門、大西門。門各建樓,大有自記。正德六年,知州于寬增修外城,重建門樓五,月樓五,浚池深二丈,闊六尺,引刁河水灌之,學正華綸記。嘉靖三十二年,知州王道行又增修外城角樓四,窩鋪二十一,垛口一千七十,引靈山水灌池內,郡人藍瑞記。三十五年,知州張仙復修外城五樓。萬曆三十八年,知州趙沛復修外城五門及《樓扁》。其南門曰「南控荊襄」 ,東曰「東連吳越」 ,西曰「西通巴蜀」 ;小東曰「六水環清」 ;小西門曰「紫金浮翠。」 先是,嘉靖間,知州王道行遶外城種樹千株,年久無存。至沛,復濬河植樹。崇禎七年,知州孫澤盛修外城窩鋪及女牆二重。十年,流賊張獻忠陷鄧州,知州劉振世以外城寥闊,力不能守,乃併力修築內城。

皇清順治三年,「闖賊餘孽劉二虎」攻城二十七日,掘

地道七處不陷。知州馬迪吉乃增修圓城,角樓四,敵臺三,女牆一千三百九十一,懸樓三十座,砲臺三十四座,迪吉自為《記》。十五年,霪雨,磚城墮四處,知州馮九萬修,凡二十丈五尺。日久,磚城內牆崩,削,剝及女牆。康熙三十年,知州趙德重修,凡三百六十八丈。

新野縣城池 ,漢昭烈始築土城,週二里。南齊劉思忌為新野郡守,增築外城,因名舊城為「子城。」 明天順五年,知縣趙濙即舊基重修,週四里,高一丈三尺,廣一丈五尺,池深五尺,闊一丈五尺。門四:東曰「朝陽」 ,西曰「通德」 ,南曰「望遠」 ,北曰「迎恩」 ,上各建樓。成化十二年,知縣孫詔修築,覆以椽瓦。正德六年,知縣高廷祿增修外甃,以磚列樓櫓,高增一丈二尺,得二丈五尺。嘉靖四年,知縣江東復內甃磚浚池,深增五尺,得一丈;闊增一丈,得二丈五尺。明末寇亂頹敝。

皇清順治六年,知縣汪永瑞重修南城樓。十五年知

縣崔誼之重修東、西、北城樓。城垣歲久圯壞。康熙二十五年,知縣顏光是重修。

內鄉縣城池 「舊城,隋時築於內鄉保三渡河東十里許,漢丹水縣所隸地。歷唐、宋至金,以縣治去州遠,徙渚陽鎮,即今城也。初建土城,週三里許。至元時已就傾頹。明洪武二年,知縣羅維一增建。景泰三年,知縣貊安重修。天順五年,知縣鄭時展拓修築,週九里七分,高廣皆一丈二尺,池深八尺,闊一丈二尺,四門各」 建重樓。正德元年,知縣張經甃以磚石,扁其門東曰「仁和」 ,南曰「望楚」 ,西曰「通秦」 ,北曰「安阜。」 萬曆二十七年,知縣尚從試重修四門大樓并角樓窩鋪,易其門扁:東為「賓日」 ,南為「納薰」 ,西為「餞景」 ,北為「拱辰。」 崇禎末,遭賊李自成焚毀。

皇清順治二年,知縣余時發粗為補砌。四年,知縣陸

登甲於每門舊樓址,修屋三楹。十二年,知縣王襄明修角樓三座、窩鋪三十間。

淅川縣城池 ,明成化八年置縣,南陽府同知盧信仝知縣武文始築城,週四里,高一丈七尺,池深如之,門四:東曰迎恩,西曰「鎮浙」 ,南曰「楚望,北曰天樞。」 上各建樓,置敵臺十二,四城各有警鋪。正德十二「年,知縣熊价因流賊起,增甃磚石,浚濠加深。嘉靖間,知縣趙璋修葺。萬曆五年,知縣王道、十年,知縣劉承範相繼修」 理。崇禎十年,流賊張獻忠破城,樓櫓盡毀。署縣事鄧日崇於各城門上建瓦亭三楹。至十八年李自成屠城,俱廢。

皇清知縣馮爾遲重修。

裕州城池 ,宋末建城。明洪武三年,南陽衛指揮使郭雲修築。週圍九里一十三步,高二丈,廣一丈五尺,池深一丈,闊二丈,門四:東曰賓旭,西曰望成,南曰阜有,北曰「建安。」 正德十二年,知州郝世家始為磚城,高三丈二尺,廣二丈。外建月城四,高廣如之,四門各建重樓、角樓四,敵臺二十二,警鋪四十。南陽王鴻儒「記。」 疊經兵燹損壞。順治十二年,知州陸求可粗為修葺。康熙二十六年,知州劉玨亮修西城門樓。二十七年,知州潘雲桂建北城門樓。

舞陽縣城池 ,世傳楚平王建。舊土城高一丈八尺,週六里三百七步,池深一丈二尺,闊一丈八尺。郭高如城,週八里,成化十九年增築。正德庚午,流賊劉惠陷城,知縣周逵乃甃以磚石,增高三丈,廣半之。門四:東曰懷德,西曰振威,南曰拱翠,北曰「環清。」 上各建樓,置角樓四,窩鋪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