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0 (1700-1725).djvu/11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澤多泉 ,曰「薄臺河。」 南入溫泉,遂為溫泉。河北泉 在縣北。

豐泉 在竇村,諺言「稻地泉也。」 今竭。

「北虜川泉 」 在南陽村,即軍寨西。泉至安頭之南,入石川河。

鹹泉 ,在縣東十里近,味甘可飲,非復曩時鹹矣。

白馬泉 在鹹泉東十里,即陰村右泉。東流至張北里。

龍泉 在張北里,東南,與白馬泉合而東流。又一龍泉,在金粟山上,望之淵然,清明春祈者取其水以禱,大有。

千尺泉 :在堡子山下。

仰天池 在神芝坊東南二十里。

滿井 在蟠桃山上。有三泉,取汲旅者,名曰「滿井。」

鹵泊灘 在龍泉東五里,即明水灘,一曰「東灘」 ,冬夏不竭,可以煮鹽。

臧村灘 ,在鹵泊灘西二十里,歲旱時,土亦可煎,即西灘地也。兩灘利皆甚微,水一斛不二三斤。

溫泉水 在縣北。源出中山陰水,冬不冰。石川水 在縣南。東流入渭,即漆沮也。漆沮自岔口既從,總名為石川河。從縣西境而南,至盤龍原金定河入。

頻水 ,在縣東北七十里,即大小石谷二澗水微甚,出山不一二里,即竭不行。

醴泉縣

芳山 ,一作「方」 ,在縣東北六十里。

覆甑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象形,故名。

無勞山 ,在縣北五十里。

鳳凰山 ,在縣東北四十里。附麗九崚,相傳周時鳳翔於此,故名。

九崚山 ,在縣西北六十里。高六百五十丈,周十五里,廣一里。

武將山 ,在縣西北一十八里。一名「馮山」 ,一名「五將山」 ,即前漢米辛孟所隱之處。

承陽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左右有水,合流入泔河。《三輔黃圖》謂「浪水。」

溫宿嶺 在縣北。漢時溫宿國人居此田牧,故名。

五峰山 ,在縣北五十里。上有靈湫池,禱雨輒應,產藥草。

青峰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

谷口 在縣東北七十里。按《水經注》云:涇水出山之處,在九崚山東,仲山之西,謂之谷口,即塞門也。《漢·郊祀志》公孫卿言,「黃帝昇仙於塞門,鄭子真隱於此。」

泔谷 ,在縣西北五里。

泥泉谷 在縣北城下,源出正西二里。

波水谷 ,在縣東北七十里。

石泉谷 ,在縣西北四十里。水自石出,兩水合流,入於泔,源發縣北五十里,又名「兩水谷」 ,民以為「水磨。」

安谷 ,在縣北二十里。

巴谷 在縣正北八十里,經昭陵之右,出泉灌田數十頃。明萬曆間,莊河生員趙之璧刱鑿一渠,灌田更多。

豆盧谷 ,在縣東北七十里。

黑狗谷 在縣東北八十里。

白水谷 ,在縣正北八十里。

巖谷 ,在縣東北三十里觀音堂前,從石罅中出,與巴谷等灌田數十頃。谷後有石洞,在觀音堂右,內有石像。

鄭泉 ,在縣東北七十里。鄭子真躬耕谷口,時居其旁,得名。

涇水 在縣北。按《縣志》,「源出安定笄頭山,東南至馮翊陽陵縣,與渭水合。又東與漆沮水合,經秦漢之都,至潼津入河。」

泔水 在縣西北。東流入涇。按《縣志》:源出永壽縣界,經乾州,至縣東北,經涇泔渡,合入涇水。湫池 在縣東南十五里顯聖廟內。水清而深,禱雨輒應。有湫亭。

醴泉 在縣東南三十里。周數十步,深不可測。漢宣帝時湧出,聞其味如醴,故名。隋置縣取此。《誌》公泉 ,在縣北泥河北岸。相傳誌公卓錫,見泉甘洌清香,取以瀹茗,味頗異。

中山口 ,在縣東北七十里。

麻池 ,在縣東北五十里。

商州

金鳳山 :在城北里許。州之主山來脈結穴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