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0 (1700-1725).djvu/11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廣大寬平,土沃而氣厚,水東流而北折入洛,足稱勝概。其山產礦。

頁山 故縣。川水北流西折,以頁山逆行故也。三要山 ,其地南出青草河,河通武關,東出即盧氏之通衢,北望閿、靈之境,皆有便路,誠要地也,因曰「三要」 ,故設巡檢鎮其地。

文顯山 :山最陡峻,自縣治登高望之,橫峙天表,實為本縣東障。

王喬山 在嶺南,仙人王子喬曾隱其上。熊耳山 在縣南,蓋商、虢分壤之處,洛至此而始大,故禹導洛自熊耳。

黃龍山 在縣之西北。土人祀黃龍於其上,傳為黃帝鼎成,龍降處也。中有路通華州山之水,南下經石門,會麻坪河。

香山 在縣北。傳為仙人王子喬隱處,下有太子坪。

中幹山 ,即地肺也。由冢嶺發源而南,繞盡縣境,高幾與秦嶺埒,奔伏蜒迴,俗名之為「莽嶺。」 燕子山 ,西山之首,縣址枕焉。

松朵山 在縣南,產礦兼銀錫,地為本縣所轄,舊為商州所攘,姦民匿其中,因而盜竊出沒。洪令正其界,置牌甲而洞始塞。

秦嶺 橫縣之北境,三百里即終南。按《山川通志》:終南西起隴鳳,東踰商洛,綿亙千餘里,隨地易名。自嶢山入縣界,則名秦嶺。山之陰即太華,稍東即潼關。其嶺懸崖疊障,高不可攀,惟二三曲徑,可通人行而已,《通志》所謂天下之大阻也。白花嶺 ,在縣之西北,產礦。往年何恕聚萬人於此,幾釀禍亂。西為和尚溝,又西為階峪,皆產礦之所,而和尚溝之利稍厚,姦宄者時垂涎焉。其下為金堆城,又西為東、西桃坪,舊有鎮,並以礦廢。

播穀嶺 在縣南

石門 在縣北。石山突起,四壁無依,中闢一門,高廣各五、六丈,二水合流其中,狀如龍首帶煙霧。士人以此占科第之祥,因號曰「龍門。」

藥子嶺 在縣南,唐真人韋善俊種藥處也。墓尚存,今有廟,並祀孫真人思邈。

鑽天嶺 在常水川之北。

冢嶺 在縣南。即秦嶺之別名。又名讙舉山,乃中幹分峽之曲也。《地理志》云:「洛水出冢嶺山。」 《山海經》云:「讙舉之山,洛水出焉。」 則讙舉即冢嶺也。西紅巖 在縣境。又東為東紅巖,兩山高拔,而石盡赤爛如朝霞,因名。

武平巖 ,在縣南,謂其高可與武當齊也。靈谷口 ,《洛水》經其山下,大禹時,神龜負圖授禹於此。

泰峪 在潼關之南,此為要隘,盜關者必由之路也。明設巡檢司鎮其地,今裁。

老君峪 ,在紅巖中。老子避周亂入函谷,嘗過此。今石上猶有青牛足跡,土人為廟祀之。桑坪 ,在鑽天嶺之東北,舊以「桑」 得名。

黃龕 在縣北。舊云「淘沙有金,昔開採,大為民累。」

梁原 即縣治之西山。縣諸山多怪石,不堪耕治,獨此山皆可田。

「玉虛洞 在縣羅家山後。明萬曆十三年,有僧見白兔匿其間。發土洞闢深二里許,高二丈餘,廣容千數百人,燃炬而入。行五十餘步,陟一山下,見瑩潔光燦石乳垂而凝者,長至丈餘。」 有小如翎孔者,有薄如蟬翅者,有散如霜飛之著林木者,有石壁如西土梵域乳脂積其下。或如獅而踞,或如象而服繡,或如異獸而奔馳,或如柱而峙,或如塔而有級,或如欄杆而玲瓏,或如山而蒙初雪,或如老僧瞑坐,三五相對,中有水積為池,水與石平,石瓣皆成蓮花。頂有一穴不可探,旁二岔幽深不可入。

青綠洞 在縣南,舊產石青,今洞中積水下徹,重泉,窅然不可復窺矣。

大渠川 在縣境,即洗馬河,以「樊噲洗馬」 得名。文峪川 ,在洛北,源出金堆城,至洛王廟南入洛。

石門川 ,出黃龍山,合麻坪川水入洛。

秦王川 在縣南。謂唐太宗遊獵至此,今有秦王廟。

小渠川 在東川西

南川 即乾河

東川 在小渠川東,水源出中幹山之北麓,逕縣城南,而東北入洛。

故縣川 ,川,源遠而闊。

三要川 ,出三要山中,各東走而北折入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