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0 (1700-1725).djvu/4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伏見「元祐之初,宰臣司馬光、呂公著秉政當國,急於

得人,首薦河南處士程頤,乞加召命,擢以不次,遂起 韋布,超居講官。自司勸講,不為辨辭,解釋文義,所以 積其誠意,感通聖心者,固不可得而聞也。及當官而 行,舉動必由乎禮;奉身而去,進退必合乎義。其修身 行法,規矩準繩,獨出諸儒之表,門人高弟,莫獲繼焉。」 雖崇、寧間曲加防禁,學者向之,私相傳習,不可遏也。 其後頤之門人如楊時、劉安節、許景衡、馬伸、吳給等, 稍稍進用,於是士大夫爭相淬礪,而其間志於利祿 者,託其說以自售。學者莫能別其真偽,而河、洛之學 幾絕矣。壬子年,臣嘗至伊闕,有仲並者,言伊川之學 近日盛行。臣語之曰:「伊川之學,不絕」如線,可謂孤立, 而以為盛行,何也?豈以其說滿門,人人傳寫,耳納口 出,而以為盛乎?自是服儒冠者,以伊川門人妄自標 榜,無以屈服士人之心,故眾論洶洶,深加議誚。夫有 為伊洛之學者,皆欲屏絕其徒,而乃上及於伊川,臣 竊以為過矣。夫聖人之道所以垂訓萬世,無非《中庸》, 非有甚高難行之說,此誠不可易之至論也。然《中庸》 之義不明久矣,自頤兄弟始發明之,然後其義可思 而得。不然,或謂高明所以處己,中庸所以接物,本末 上下,析為二途,而其義愈不明矣。士大夫之學,宜以 孔孟為師,庶幾言行相稱,可濟世用。此亦不可易之 至論也。然孔孟之道不傳久矣,自頤兄弟始發明之, 而後其道可學而至也。不然,則或以《六經》《語》《孟》之書 資口耳,取世資而干利祿,愈不得其門而入矣。今欲 使學者蹈《中庸》,師孔、孟,而禁使不得從頤之學,是入 室而不由戶也,不亦誤乎!夫《頤》之文,於《易》則因理以 明象,而知體用之一源,於《春秋》則見諸事而知聖人 之大用,於諸《經》《語》《孟》則發其微旨而知求「仁之方,入 德之序。」然則狂言怪語,淫說鄙論,豈其文也哉!《頤》之 行,其行己接物,則忠誠動於州里;其事親從兄,則孝 悌顯於家庭;其辭受取舍,非其道義,則一介不以取 諸人,雖祿之千鍾,有不顧也;其餘則一與人同耳。然 則幅巾大袖,高視闊步,豈其行也哉!昔者伯夷、柳下 惠之賢,微仲尼則西山之餓夫,東國之黜臣爾。本朝 自嘉祐以來,西都有邵雍、程顥及弟頤,關中有張載, 此四人者,皆道學德行名於當世。會王安石當路,重 以蔡京得政,曲加排抑,故有西山東國之阨,其道不 行,深可惜也。今雍所著有《皇極經世書》,載有《正蒙書》, 頤有《易春秋傳》。顥雖未及著述,而門弟子質疑請益 答問之語,「存於世者甚多。又其書疏銘詩並行於世, 而傳者多失其真。臣愚伏望陛下特降指揮,下禮官 討論故事,此四人加之封號,載在祀典,以見聖世雖 當禁暴誅奸,奉詞伐罪之時,猶有崇儒重道、遵德樂 義之意。仍詔館閣裒集四人之遺書,委官較正,取旨 施行,便於學者傳習,羽翼《六經》」,以推尊仲尼、孟子之 道。使邪說者不得乘間而作。而天下之道術定。豈曰 「小補之」哉。

《榮祿大夫平章政事鞏國武惠公祭田記》

元趙孟頫

「公挺身部衛,衝冒矢石,佐世祖皇帝定中原,平海裔, 豐勳茂績,光耀竹帛,年登耆耄,歸榮舊鄉菀背,附葬 於汝州郟縣薛店北祖塋之原。」公有子七人:長曰完 者都,早卒無嗣。次曰忽都不花,「明威武將軍沿海上 萬戶府達魯花赤;次曰哈討不花,懷遠大將軍同知 浙東道宣慰使司副都元帥。」子二人:曰蒙古不花,曰 按攤,任明威將軍,沿海上萬戶府達魯花赤;次曰脫 脫。男買來的;次曰宇蘭溪,朝請大夫、達昌路同知。子 二人:曰達海普花,鄉貢進士;曰翰達;次曰加藍保,無 嗣;次曰泰普花,明威將軍,沿海上萬戶府達魯花赤。 子二人:曰拜帖穆蘭,曰忽都。初,鞏國太夫人合祿氏 在日,集諸子哈討不花等令曰:「汝父勤勞王室,克成 於家,澤及嗣裔。今不幸棄世,若等承繼基業,當早夜 哀慕,寧不思祖塋久遠之計乎?」遂以墳之左右莊田 若干,人戶牛具若干,永充春秋祭祀禮儀。我子子孫 孫世代相承,克遵先矩,罔敢廢弛,勿許侵漁貨鬻。「苟 或背叛,自罹不孝之罪,天地神明,實為鑒誅。勗勉之 哉!」諸子感涕,思欲報效,惟謹祭祀莊田之所以久也。 立碑,予為記曰:「孝為立身之本,而百行之原也。世家 大族,孝子順孫,載在史冊,至今動盪人耳目。思平章 鞏國公功業甚大若此。鞏國夫人繼述先志,立為成 規,則子孫歲時蒸嘗,虔奉勿懈,得以薦諸祖考,伸展 孝敬之心焉。」觀世之不肖輩爭奪背戾者,相去不啻 天壤懸隔矣。嗚呼!創業於先、守成於後,為人子孫者 所當克紹前休,則祖宗亦永有賴於冥冥之中。此報 本追遠之意,愈久而不忘也。故繫之以辭云。

《重修青山祖師碑銘》
王君禮

汝治西北二十里許,有脾山,峰高疊翠,峻秀層巒。風 穴東望,雲夢西眺,南並佳於峴頂,北競麗於玉峰。環 荊帶汝乃嵩嶽之遺派,汝脈之發源也。上有古廟三 楹,後建浮圖七級,內供古佛一尊。廟門有額曰「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