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0 (1700-1725).djvu/8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四百九十一卷目錄

 西安府部彙考一

 西安府建置沿革考

職方典第四百九十一卷

西安府部彙考一

西安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州縣志合載

本府

周王畿地。秦為內史。漢初,更為渭南郡,尋罷復為內史。景帝置為右內史,後改京兆尹。東漢因之。魏改尹為守,改為秦國,後復為京兆國。晉為京兆郡,兼置雍州。後魏亦然。後周復為京兆尹。隋初,置雍州,尋改為京兆郡。唐初復為雍州,改京兆郡,尋復雍州。開元初,改為京兆府。自周、秦、漢、晉、西魏、後周、隋、唐並都于此。梁改永平軍。後唐復為京兆府。晉改曰晉昌。漢改曰永興。宋仍京兆府,屬永興軍路。金屬京兆府路。元改西安路,後又改奉元路。明洪武初,改為西安府,領州五,縣二十六。至景泰三年,增置縣一。成化十三年,增置州一,縣三。萬曆十一年,增置縣一,始領州六,縣三十一。

皇清因之,增領《潼關衛》。

長安縣:附郭。

周鎬京地。秦為杜縣。漢高帝始置長安縣,屬京兆尹。王莽改曰常安。東漢復為長安,屬京兆尹。三國魏晉皆因之,屬京兆郡。姚萇僭據,復改長安曰常安。南北朝後魏復為長安。隋開皇三年,始徙縣治于此。唐因之,屬京兆府。五代梁改為大安縣。後唐復為長安縣。宋、金皆因之,屬京兆府。元屬奉元路。明為西安府附郭。

皇清因之,編戶四十九里。

咸寧縣。附郭。

秦襄公置芷陽縣。始皇屬內史。漢文帝改為霸陵縣,七年,置南陵縣,宣帝時,置杜陵縣,俱屬京兆尹。東漢因之。晉為杜陵、霸城二縣,屬京兆郡。南北朝後魏為杜城、西霸城二縣。西魏置山北縣。後周並廢,于長安城別置萬年縣,取漢萬年舊縣為名。隋開皇三年,改為大興縣。唐武德元年,復為萬年縣。天寶七載,始改萬年縣為咸寧縣,尋復舊。五代梁改為大年縣。後唐復為萬年縣。宋宣和七年,改為樊川縣。金復為咸寧縣。俱屬京兆府。元屬奉元路。明為西安府附郭。

皇清因之,編戶六十六里。

咸陽縣

秦舊縣,孝公自汧隴徙都焉。其地在九崚山南,渭水北,山水俱陽,故名咸陽。漢高帝元年,更名新城,七年,罷入長安。元鼎三年,更曰渭城縣,屬右扶風。東漢省人長安。晉石勒置石安縣,屬京兆郡。宋、金皆因之。元省入興平縣,尋復置。明為咸陽縣,隸西安府。

皇清因之,編戶十里。

興平縣

周犬丘地。秦名廢丘。漢高帝三年,置槐里縣。武帝析置茂陵縣。昭帝析置平陵縣,屬右扶風。東漢因之。三國魏改平陵為始平縣。晉置始平郡,領槐里、始平、武功、鄠蒯城五縣。南北朝後魏省始平郡,以縣屬右扶風。隋屬京兆郡。唐景龍二年,改為金城縣。至德初,置興平軍,二載,改為興平縣。宋、金皆因之,屬京兆府。元屬奉元路。明因之,屬西安府。

皇清因之,編戶十五里。

臨潼縣

周驪戎國。秦滅驪戎、驪邑。漢高帝七年,置新豐縣,屬京兆尹。又葬太上皇櫟陽北原,起萬年陵,置萬年縣,屬左馮翊。東漢因之。晉屬京兆郡。南北朝後魏徙陰盤于今縣東三十里冷水西、戲水東司馬村故城。其新豐自陰盤寄治,後又徙治于故城東三十里零水側。後周時,于長安城中別置萬年縣,而北萬年縣遂廢。唐垂拱二年,改慶山縣。天授二年,于縣界冷水口置鴻州,析慶山、渭南二縣置鴻門縣隸焉。尋州廢,縣亦省。神龍元年,復改慶山為新豐縣。天寶三載,析新豐、萬年于溫泉宮置會昌縣。七載,更名昭應,省新豐縣入焉,屬京兆府。宋大中祥符八年,改為臨潼縣,以水為名,屬京兆府。金因之。元因之。至正初,併櫟陽縣入焉,屬奉元路。明仍為臨潼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