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0 (1700-1725).djvu/8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隸西安府

皇清因之,編戶四十里。

高陵縣

周赧王時,秦孝公置左輔都尉于此。漢為高陵縣,隸左馮翊。景帝初,起陽陵于縣西南,改曰陽陵。王莽更為千春。東漢左馮翊自長安出,治高陵。魏更曰高陸,屬京兆郡,其縣治在今縣西南。晉因之,隸京兆郡。南北朝後周明帝元年,析萬年縣入高陸。隋大業二年,復為高陵,屬京兆郡。唐武德元年,置鹿苑縣,貞觀元年省。天授二年,置鴻州,以高陵及渭南、慶山、櫟陽隸之。大中元年,州廢,仍隸雍州。宋仍為高陵,屬永興軍。金因之,屬京兆府。元因之,屬奉元路。明仍為高陵縣,隸西安府。

皇清因之,編戶十五里。

鄠縣

夏有扈國《尚書》「啟與有扈大戰于甘」 ,即此。殷為崇國。周文王伐崇,作邑于豐。秦改為鄠,有甘亭。漢始置鄠縣,屬右扶風。東漢因之。晉仍為鄠縣,屬始平郡。後魏、隋俱因之,屬京兆郡。大業二年徙今治。唐、宋、金俱因之,屬京兆府。元因之,屬奉元路。明仍為鄠縣,隸西安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二里。

藍田縣

秦孝公置,惠王命太子向為藍田君。始皇置內史。《周禮》曰:「玉之次美者曰藍。」 其山出玉,故名。漢因之,屬京兆郡。南北朝後魏太平真君七年省,太和十一年復置,屬京兆郡。南齊亦曰藍田,屬華山郡。後周閔帝二年,析置玉山、白鹿二縣,屬藍田郡。建德二年省郡,以玉山、白鹿併入藍田,屬京兆。隋因之。唐亦名藍田,武德二年,析置白鹿縣。三年,更曰「寧民」 ,又析藍田置玉山縣。貞觀三年,皆省入藍田,仍屬京兆府。宋、金皆因之,屬京兆府。元因之,屬奉元路。明仍為藍田縣,隸西安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里。

涇陽縣

秦涇陽縣,以居涇水北,故名。《史記》:秦昭王弟封涇陽君,即此。漢惠帝于雍州北置池陽縣,屬左馮翊。東漢、魏皆因之。晉因之,屬扶風郡。苻堅于此置涇陽縣,即今縣南。北朝後魏徙置咸陽郡。隋罷咸陽郡。開皇三年,徙縣治于此,隸京兆郡。唐因之,隸鼎州,尋復隸雍州。宋、金皆因之,屬京兆府。元省入高陵縣,尋復置,後以「雲陽」 併入。明因之,隸西安府。

皇清因之,編戶四十四里。

三原縣

上。古黃帝鑄鼎之地。周為焦穫地。《詩》曰:「整居焦穫。」 秦為湯。杜始皇屬北地郡。漢為池陽縣,屬京兆郡。應劭曰:在池水南,故名。東漢因之,屬左馮翊。晉復為池陽縣,屬扶風郡。苻堅于巀嶭山北置三原護軍,以地有東、中、西三原,故名。南北朝後魏罷護軍,置三原縣,屬北地郡。孝明詔析為建忠郡,以旌毛氏兄弟捍賊之功。後周郡廢,仍為三原縣,屬馮翊郡,今縣治東北三十里故城是也。隋因之,隸京兆郡。唐初,徙清水谷南,復為池陽縣,又徙故所改為華池縣,仍置三原縣,隸北泉州。貞觀初,廢三原縣,改華池為三原,屬京兆府。五代唐屬耀州。宋金俱因之,屬京兆府。元至元二十四年,徙縣於龍橋鎮,屬耀州。明仍為三原縣。初屬耀州。弘治三年以民巨海奏隸西安府

皇清因之,編戶三十里。

盩厔縣

漢武帝置,屬右扶風。山曲曰盩,水曲曰厔,縣在山水之曲,故名。東漢省。晉復置。南北朝後魏太平真君七年,併入武功縣。後周天和二年,徙縣於鄠西北,於此置周南郡及𢘆州。隋郡廢,以縣屬京兆郡。唐武德三年,析置終南縣,貞觀八年省。天寶元年,更名宜壽。至德二載,復為盩厔。天福初,屬鳳翔府。五代晉因之。宋因之,又置清平軍。金貞祐四年,隸京兆府,陞為𢘆州,以郿縣隸焉,仍屬鳳翔府。元省州,以縣屬安西路。明仍為盩厔縣,隸西安府。

皇清因之,編戶三十九里。

渭南縣

秦內史地。漢初為下邽、蓮勺二縣地,又為渭南縣,領新豐、鄭、下邽三縣。後郡罷,復為內史。武帝分左右內史,以下邽屬右,蓮勺屬左。東漢析置蓮勺,屬左馮翊。晉為下邽、蓮勺地,屬馮翊郡。苻堅置渭南縣,屬京兆郡。南北朝後魏析置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