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0 (1700-1725).djvu/8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豐縣,仍屬渭南郡。西魏改南新豐為渭南縣。後周並廢入渭南,屬京兆郡。隋渭南縣屬京兆郡。唐為渭南,為下邽。武德初,隸華州。五年,復隸雍州。天授二年,於零口鎮置鴻州,以渭南縣屬焉。大中元年,廢鴻州入渭南,隸雍州。五代周改渭南縣,屬華州。宋為下邽,為渭南。熙寧六年,省渭南為鎮入鄭。元豐初,復為縣,隸華州華陰郡。金因之。元為渭南,屬奉元路華州。明仍為渭南縣,隸西安府。

皇清因之,編戶五十六里。

富平縣

周秦厲公置頻陽縣。漢為懷德、頻陽二縣,屬左馮翊。東漢省懷德縣,併入頻陽,屬左馮翊。晉因之。苻堅時,於此置土門護軍。南北朝後魏太平真君七年,罷護軍,地入同官縣。後周置中華郡,尋罷。隋始置富平縣,用《北地郡》「富平」 縣名,屬京兆郡。唐因之,又以故土門地置美原縣,屬京兆府。五代梁屬耀州。宋為富平、美原二縣,屬耀州。金省富平入美原縣。元為富平縣。至元初,併美原入焉,屬奉元路耀州。明仍為富平縣,隸西安府。

皇清因之,編戶四十里。

醴泉縣

漢為左馮翊谷口縣地在九崚山西,當涇水出山之處,故謂之谷口。東漢魏晉俱為池陽縣。南北朝後魏武帝於谷口置溫秀、寧彝二護軍,因改池陽縣為寧彝,隸咸陽郡。西魏置寧彝郡。後周置為秦郡,後廢,又以新畤、甘泉入焉。隋開皇十八年,更名醴泉縣,因後周「醴泉宮」 為名。唐武德元年,析置溫秀縣,後省醴泉。貞觀十年,營昭陵,析雲陽、咸陽二縣復置醴泉,隸雍州。乾寧二年,置乾州,領醴泉,屬京兆府。宋屬醴州。金、元俱因之,屬乾州。明初,屬乾州。嘉靖二十八年,改隸西安府

皇清因之,編戶十八里。

商州

《禹貢》梁州之域。商祖契封於此,遂為有天下之號。商,山名,在州東南一百里,山形如商字,故名。周為豫州之境。春秋時屬晉,後屬秦,為商鞅食邑。漢於此置上洛縣,屬渭南郡。東漢因之,屬京兆尹。晉為涇陽南郡,復置上洛郡。南北朝後魏置洛州。後周改為商縣。唐初復為商州。天寶初,置上洛郡。領縣六,曰上洛、豐陽。《乾元》、洛南、商洛、上津。乾元初,復為商州,屬關內道。宋屬永興軍路。高宗時,秦檜力主和,割商與金,金屬京兆府。元復為商州,屬安西路。明洪武初,改商縣。成化十三年,復為商州,領縣四:

皇清因之,編戶十六里。

鎮安縣

周、秦、漢俱為商地。隋為豐陽縣地。唐析置安業縣。景龍三年,隸雍州。景雲初,屬商州。乾元初,更名乾元縣,屬京兆府,尋復屬商州。五代漢改為乾祐,屬京兆府。宋、金皆因之。元廢改為乾祐巡檢司。明仍立乾祐巡檢司,屬咸寧縣。景泰三年,置鎮安縣,隸西安府商州。

皇清因之,編戶二里。

雒南縣

周、春秋時,晉上洛地。漢置為上雒縣,屬弘農郡。東漢因之,屬京兆尹。晉析置拒陽縣,尋省。南北朝後魏復置。隋初屬商州,尋改為洛南縣,以其在洛水之南故名。唐、宋皆因之,屬商州上洛郡。金初隸陝州,尋屬京兆府,後改隸河南路。元因之。明洪武七年,改商州為縣,仍析置洛南縣,隸西安府華州。成化丙申,州復,縣又屬焉。泰昌元年以光宗諱「洛。」 改為《雒南縣》。

皇清因之,編戶十二里。

山陽縣

《禹貢》「雍、荊」 之地。周、春秋、戰國時皆屬秦。漢置豐陽縣,屬商州。晉苻健都長安,以荊州刺史鎮豐陽。苻菁掠上洛,於豐陽縣立荊州。苻堅移洛州居豐陽,皆此地。東晉大元九年,秦洛州刺史張五虎據豐陽來降。南北朝後周置豐陽縣,以在豐水之陽,故名。隋因之,屬上洛郡。唐因之,屬商州上洛郡。宋因之。金貞元二年,省為上洛縣鎮。明以豐陽故址立豐陽巡檢司。成化十三年,尚書原傑改立商州,徙巡檢司於漫川,於此置山陽縣,以在山之南故名,隸西安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里。

商南縣

《禹貢》梁州之域,為商於襟喉之地。漢為商縣地屬弘農郡。東漢屬京兆尹。明成化十三年改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