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0 (1700-1725).djvu/8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縣為州。仍析其東扶川、北佛等里置《商南縣》,屬西安府商州。

皇清因之,編戶一里。

同州

周為大荔國。秦為內史地。漢初,置河上郡,後為左內史。武帝時,改左馮翊。三國魏為馮翊郡。南北朝後魏兼置西華州。西魏改為同州,取《禹貢》「澧水攸同」 之義。隋罷州,復為馮翊郡。唐復為同州,治馮翊縣。天寶初,復為馮翊郡。乾元初,復為同州,後改匡國軍。五代梁改忠武軍。後唐復為匡國軍。宋改定國軍,屬永興路。金屬京兆府。元仍為同州,以馮翊縣省入。明因之。領縣五:

皇清因之,編戶三十四里。

朝邑縣

《禹貢》冀州之地。殷時為芮國。有大荔戎。周春秋時為蒲關。秦厲公伐大荔,取王城,築高壘以臨晉,國名臨晉。戰國時,魏文侯重城於此,亦曰臨晉。秦始皇為內史地。漢為臨晉縣,屬左馮翊。東漢、晉俱因之。南北朝、後魏分置五泉縣,屬澄城郡。西魏改為朝邑,以據朝坂,故名。隋因之,屬馮翊郡。唐武德三年,析置河濱縣,貞觀二年省。乾元三年改曰河西,隸河中府,大曆三年復曰朝邑,隸同州。五代宋、金、元俱因之。明仍為朝邑縣,隸西安府同州。

皇清因之,編戶三十六里。

郃陽縣

商為有莘國,伊尹耕於有莘之野,即此。周春秋時屬晉。戰國時屬魏少梁。秦惠文王十一年,更名夏陽,始皇為內史地。漢始置郃陽縣,以在郃水之陽,故名。《詩·大雅》謂「在洽之陽」 ,即此。屬左馮翊。東漢、三國、魏、晉俱因之。南北朝後周屬澄城郡。隋屬馮翊郡。唐屬西韓州,貞觀間屬同州。五代梁屬河中府。唐復舊。宋復屬同州,以夏陽縣省入。金屬楨州,後復屬同州。元初屬楨州,後仍舊。明仍為郃陽縣,隸西安府同州。

皇清因之,編戶四十四里。

澄城縣

周春秋時,晉北徵地,後屬。秦漢始置徵縣,屬左馮翊。《左傳》云「取北徵」 謂此。東漢更名重泉,仍屬左馮翊。晉因之。南北朝後魏置澄、徵音相近,故名。後周併五泉縣入焉。隋初郡罷,以縣屬馮翊郡。唐初析置長寧縣,後省。長慶中割入奉先縣。五代梁屬河中府。後唐復屬同州。宋金元皆因之。明仍為澄城縣,隸西安府同州。

皇清因之,編戶四十里。

白水縣

周春秋時為彭衙縣地。秦晉戰于彭衙,即此。秦置白水縣,以南臨白水故名。漢為粟邑,又為衙縣地,屬左馮翊。東漢復為衙縣,屬左馮翊。晉省衙縣。南北朝後魏廢粟邑縣,後析置白水縣及白水郡。隋初郡罷,以縣屬馮翊郡。唐割入奉先縣。宋復置,屬同州。金、元俱因之。明仍為白水縣,隸西安府同州。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里。

韓城縣

周為封國。春秋韓、梁二國地。晉為少梁邑。秦更名曰夏陽縣。漢因之,屬左馮翊。東漢晉俱因之,屬馮翊郡。南北朝、後魏因之,屬華山郡。隋開皇十八年,始析置韓城縣,以古「韓城」 為名,仍屬馮翊郡。唐初置西韓州。貞觀間州廢,以縣屬同州。五代梁屬河中府。後唐復舊。宋因之。金改為楨州。元初州廢,復為韓城縣,屬同州。明仍為韓城縣,隸西安府同州。

皇清因之,編戶三十三里。

華州

周為畿內地,鄭桓公始封之邑,一名「咸林。」 春秋時為晉地。戰國時為秦、魏二國之境。秦為內史地,始皇始立為鄭縣。漢因之,屬京兆郡。東漢為京兆、弘農二郡地。晉因之。南北朝後魏置華山郡,又改東雍州。西魏改為華州。隋省,復置華山郡。唐復為華州。垂拱初,改太州。天寶初,改華陰郡。後復為華州。乾寧中,陞為興德府,領縣四,曰鄭,華陰、下邽,櫟陽。又為鎮國軍節度使。屬關內道。五代梁改為威化軍。後唐復為鎮國軍。宋天禧四年,以同州蒲城來屬。皇祐五年,改為華州華陰郡,領縣五,曰鄭,下邽,蒲城、華陰,渭南。金改金安軍,屬京兆路。元復為華州,後以鄭縣省入,屬奉元路,領縣三,曰華陰、渭南、蒲城。明仍為華州,隸西安府,領縣三。後改領縣二

皇清因之,編戶四十一里。

華陰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