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1 (1700-1725).djvu/1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阿福泉水 ,在縣南,入呂公河。

太平谷水 ,在縣東南三十里,即清水渠之上流也。今分為眾流,以灌稻田。

檀谷水 ,在縣南,長樂渠之上流也。

灃水 在縣東。詳見前。以上諸水,見資灌溉。呂公河 在縣南。明初知縣呂仲信開。

白公河 在縣南,即呂公舊河。知縣張宗孟增開,西南二面引澇水入焉。秋冬灌田,任民自便。三里河 在縣北。知縣張宗孟開,灌中原、渭曲、興仁三里地。

胡公泉 在縣西南十里。昔虞胡公引以灌田。白沙泉 ,在縣西。

冷泉 :以上三泉見資《灌溉》。

渼陂 ,在縣西五里,周一十四里。今其地為百姓水田。

藍田縣

石門峪水 ,在縣西南四十里。合荊峪、廣峪諸水,自白鹿原東流入滻。

玉山水 ,在縣西三十里。

木峪溝水 在縣西二十里,居民引以灌田。雙溪水 ,在縣西二十里,灌田數百畝,利與諸河水同,而無奔騰漂蕩之患。

土膠河水 在縣東半里。以其混濁不清,故名之。明嘉靖二年,知縣王科鑿渠引水入城。《灞水 》,在縣東南二十里,即古滋水。

輞谷水 ,在縣南八里。

庫峪水 ,在縣西南五十里,北流合滻入灞。採峪水 ,在縣西南三十里。

清河 在縣東南,即古藍水,西北流入灞。焦岱河 在縣西三十里,北注於灞。以上諸水,有通渠灌田之利,近有衝崩之患,所宜疏濬。市北里薛家等村水渠 八道,共灌地八頃七十四畝,退灘地二百四十七畝八分。

青侯里羅李等村水渠 十道,共灌稻地十五頃四十六畝一分,退灘地六十九畝。

侯村里杜榜堰等村水渠 十道,共灌稻地十頃九十三畝三分,退灘地六十二畝五分。留慶里馬家灣水渠 十道,共灌稻地八頃六十畝五分,退灘地七十畝三分。

東西里穆家堰等村水渠 八道,共灌稻地三頃五十九畝。

吳留里西寨等村水渠 十道,共灌稻地三頃七十八畝。

幵張里席家等水渠 二道,共灌稻地五十二畝,退灘地六十四畝。

岳坊里咽瓠等村水渠 五道,共灌稻地二頃九十八畝五分,退灘地十畝。

故景里雙水磨等村水渠 二道,共灌稻地三頃一十一畝,退灘地五十五畝。

樊王里陽空寺等村水渠 三道,共灌稻地一頃一十三畝。

黃甫里真武等村水渠 七道,共灌稻地一十七頃三十七畝九分,退灘地七十七畝五分。翟馬里湯浴川等村水渠 四道,共灌稻地五頃三分,退灘地八十五畝。

焦吳里蘆子溝等村水渠 三道,共灌稻地六十八畝六分,退灘地七十畝。

涇陽縣

鄭國渠 在縣西南七里。秦時,韓命水工鄭國間說秦,「鑿引涇水,自仲山西抵瓠口,傍北山,東注洛,二百餘里,溉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 ,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

六輔渠 漢元鼎間,倪寬為左內史,奏穿此渠以益溉鄭國旁高仰之田,今廢。

白渠 ,自縣西北六十里,引涇水南行,至縣北五里,立三限閘以分水,北曰大白渠,中曰中白渠,南曰南白渠。大白渠之下為刑堰,刑堰之上,渠分為二,北曰務高渠,南曰平皋渠。中白渠之下二十里為彭城閘。渠分為四:北曰中白渠,南曰中南渠,又南曰高望渠,又南曰隅南渠。中南渠之下,北分者曰折波渠,南分者曰昌運渠,獨南白渠無分。其分水以三限及彭城為要地,北限入三原、櫟陽、雲陽,中限入高陵、三原、櫟陽,南限入涇陽,立斗門以均水,凡為斗門一百三十有五。太始中,趙中大夫白公開在鄭渠上流。豐利渠 ,宋大觀中,詔開石渠,疏引涇水,下與白渠會,溉田三萬五千餘頃,所謂「洪堰」 是也。新渠 ,元至大元年,西臺御史王琚建言,「更於宋渠之上開石渠五十丈,下入故道。」

「廣惠渠 」 明成化中巡撫項忠開鑿,在新渠北,今用之。以上諸渠,名雖數更,然實止一渠,故自